于是之(60岁老年痴呆,妻子陪伴63年,于是之:老天惩罚我,让我不能说话)

最后更新 :2023-02-12 15:06:46

1998年秋天,人艺的李龙云给于是之打了一个电话。

接电话的,是他的妻子。

听说李龙云要来,于是之接过电话,对着话筒“呜噜”了一通。

第二天早晨,李龙云见到了穿着跨栏背心和短裤的于是之。

两个人坐定后,于是之一刻不停地呜噜着,大概说了有半个钟头。

临去之前,李龙云就在心里叮嘱自己,

不管他说什么,自己都要答应下来。

就这样,于是之用谁都听不懂的呜噜声,

跟李龙云“交谈”了大半天。

此时的于是之,不会说话已经有六年了。

当年得病之初,于是之曾写下这样一句话:

或许舞台上话说得太多,老天惩罚我,让我现在再也不能说话了。

不少人,偶尔能从冯远征、濮存昕、梁冠华等人艺演员的嘴里,

听到于是之这个名字。

至于他是谁,曾经做过什么,

对很多不了解我国话剧历程的人而言,于是之是陌生的。

而了解或者说喜欢话剧的人,

都知道于是之演艺生涯中两个重要的角色身份:程疯子和王利发。

这两个角色,一个是话剧《龙须沟》里的人物,一个是话剧《茶馆》里的人物。

尤其是《茶馆》里的王利发,几乎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并且,对人艺的后辈演员梁冠华和冯远征而言,

于是之前辈对他们而言意义似乎更加不同。

新版的话剧《茶馆》中,梁冠华成了王利发。

冯远征呢,如今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院长。

而于是之在生前,也曾担任过人艺8年的院长。

从当年的一个仓库伙计,到后来成为一代戏剧表演艺术家。

非科班出身的于是之,被外界评价为天才般的演员。

时代造就了于是之,而他也用自己的表演,影响着时代。

于是之祖籍天津,出生于唐山,成长于北京。

就像《龙须沟》的作者老舍一样,

于是之从小到大,也没见过自己的父亲。

不同的是,老舍的父亲在他刚出生时,就死在了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火。

于是之则是在出生百天后,父亲离去。

后来,母亲带着他,迁居到了北京城。

偌大的京城,没有这对孤儿寡母的立锥之地。

靠着亲友的接济和不时的典当,母亲拉扯着他勉强过活。

日子虽然艰苦,但不论贫富,任何一个孩子都有愿望和理想。

小时候的于是之,有一次听到了一盘国际音标教学唱片。

曼妙迷人的声音,让少年时代的他,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后来上学,他又读过王力编著的《音韵学》。

因此有一段时间,于是之的梦想是长大后做一名语言学家。

说是上学,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他是在蹭课。

为了抄近路,每天于是之都穿过不锁门的故宫,

左拐右拐来到前海西街的辅仁大学,

而后听讲台上的教授们讲解各种文章。

孩提时代的梦是凌乱的,不久他又迷上了画画。

那时候,曾经有一个画家在附近写生,他跟着看了许久。

再后来,于是之也拿起画板跟着学习。

甚至于后来,还曾给人画过广告画,赚了点钱。

这件事成了他的“得意之作”。

马马虎虎读完小学后,于是之升入了北师大附中。

因为要养活母亲,初中毕业后于是之步入了社会。

那时候的于是之15岁,北京城里来了日本人。

为了养家糊口,他在日本人开办的仓库当过佣工。

因为识字,再后来经人介绍,

于是之离开仓库穿上长衫,成了衙门里一个抄事员。

此时的他,又萌生出了当作家的念想。

他觉得,学语言使人聪慧,绘画锻炼观察力,文学则能提高素养。

前后几个梦想,唯独没有想过去做演员。

不过就是在这期间,于是之却渐渐迷恋上了话剧。

彼时的辅仁大学组织了一个叫沙龙剧团的业余剧团。

工作之余,于是之经常去看他们的演出。

虽然渐渐喜欢上了话剧,但一开始于是之还没想过登台演出。

一直到17岁,沙龙剧团要演出《大马戏团》这部剧,

频繁出入剧团的于是之,也被邀请登台参演。

他有些犹豫,觉得演戏和自己的三个理想相去甚远。

不过架不住大家的邀请和怂恿。

就这样,17岁的于是之,第一次站在了京城的长安戏院。

《大马戏团》的编剧是黄宗江,演出这部剧后,

于是之他们又演出了黄宗江的另一部话剧《第二代》。

他是天生的演员,最初的几次出演,几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此时,京城业余话剧界的代表人物是郑天健。

他曾对于是之说过,演戏也是革命。

正是这句话,让于是之的态度渐渐转变。

而且戏演多了之后,他也渐渐发现,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学,亦或是绘画,

这几项在本质上,和表演似乎是相通的。

也有人觉得,于是之能最终进入话剧界,跟他的舅舅石挥也有一定关系。

石挥曾主演过《我这一辈子》等知名话剧。

在那个年代有着“话剧皇帝”之称。

有人说,于是之后来的表演风格,学的就是“石派”。

这一派在国内戏剧界自成体系,有着京戏和天桥流民的草根意味。

因此,石派又被人称为“土派”。

于是之在沙龙剧团接连出演几部作品后,

在舅舅石挥的介绍下,又进入了祖国剧团。

这个剧团在当时可是进步的革命团体。

新中国成立那年的春天,于是之成为华北人民文工团的演员。

这个剧团,正是后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前身。

从那时候起,于是之便和人艺有了长久不绝的渊源。

他在这里,还遇到了爱情。

刚到剧团的第二个月,于是之便遇到了一个熟人。

说起这个熟人,还得从1944年的暑假说起。

彼时,一个叫李曼宜的姑娘,和同院里的几个孩子排演话剧《雷雨》。

一切都很顺利,可就是缺少饰演周萍的人。

后来,院里的一个孩子便把于是之拉来了。

李曼宜饰演繁漪,于是之饰演周萍。

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每次排练的时候,李曼宜只敢偷眼看一边的于是之。

尤其在说台词的时候,剧中有“我爱你”和“你爱我”这样的对白。

李曼宜不好意思说出口,就把中间的“爱”省去,说成“我你”。

于是,盛夏时节的这场排练,成为两个人一段奇妙的记忆。

而这份记忆,在5年后居然延续了下来。

当年,李曼宜考入了华北人民文工团。

她没有想到于是之也在,而且只比她早来了一个月。

从那之后,李曼宜的心便平静不下来了。

另一边,年轻的于是之,对这位端庄秀丽的姑娘,也有深刻印象。

只不过最初,于是之对李曼宜还有“意见”。

他觉得李曼宜家境不错,身上养成了大小姐的脾气,群众关系搞得不好。

对于这一点,于是之没有当面向李曼宜挑明,而是写在了每天的日记里。

有一天,于是之用“不经意”的方式,让李曼宜看到了自己的日记。

她只瞄了一眼,内心便如同小鹿乱撞。

他居然是用英文写的。

敏感的姑娘内心开始胡思乱想,

他是不是担心同事看到写她,所以才用英文遮掩的?

越是这么想,李曼宜对于是之和他的日记,

就越是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就这样,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近。

春天的时候,于是之对李曼宜还有各种意见。

到了冬天的时候,他在日记里已经这样写了:

究竟是先恋爱呢?还是先批评帮助她?

然而仅仅过了一天后,在1950年的第一天,

他在日记中就写道:昨天和曼宜确立了恋爱关系。

三个月后,于是之和李曼宜结婚。

两个人搬进了单位分配的房子里。

床、凳子、椅子、书桌、炉子,这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虽然一无所有,但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

婚后的生活是充实和快乐的。

1951年,剧团要排演话剧《龙须沟》。

导演是焦菊隐,于是之被安排在剧里饰演程疯子。

焦菊隐对演员要求严格,不但要体验生活,

还要对角色进行详细的分析。

他发给每个演员两个笔记本,而且还要定期排查他们是否写了感悟。

于是之此前,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导演。

程疯子是个落魄的旗人,起初于是之为了一步到位,

专门托人去找了一位和程疯子角色接近的唱单弦的人。

不过事后他逐渐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毛病:

即幻想着在生活中,一下子找到跟角色完全相符的人物。

想明白这一点后,于是之不再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

他每天都去泡茶馆,落座后便观察着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

这种丰富的感受让于是之慢慢领悟到,

典型是作家和演员的创造,而生活中的每个人,

是构成典型人物的片段。

就这样,靠着观察、思考与感悟,

《龙须沟》里的程疯子,成为于是之演艺生涯的起点。

话剧上演后,二十出头的于是之成为了当时的新星。

程疯子之后,便是王利发。

当年创作《茶馆》,老舍对于剧中的人物,曾多次和于是之交流。

最早是在1956年的秋天,老舍第一次跟于是之提到,他正在创作一幕新剧。

彼时,人艺刚刚成功演出了话剧《虎符》。

郭沫若邀请主创人员,到周口店参观北京猿人遗址。

正是在那时候,老舍向于是之透露了新剧的创作。

他说主要的角色有几百句的台词,时间跨度也是从年轻演到老。

当时的老舍,就邀请于是之出演王利发这个角色。

不过又等了一年半,《茶馆》才正式推出。

这期间对于如何结尾,老舍一直在跟大家进行修改。

起初的结尾,是王利发最后救了革命者的说书人,并饮弹自尽。

于是之觉得结尾有改动空间。

在老舍几次询问的情况下,他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因此,结尾也就变成了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的一段倾诉。

说完掏心窝子话之后,王利发进屋上吊。

正是这个改动,让《茶馆》在演出后,博得了各界的喝彩。

也因此,王利发这个角色,成了于是之艺术生涯里最大的荣耀。

从1958年首次演出,到1992年的最后谢幕,

于是之饰演王利发已经超过了400场。

此外,从1985年开始,于是之又担任人艺的第一副院长。

名义上的院长是曹禺,但处理具体事务的是于是之。

相比于每天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于是之更喜欢在舞台上演戏。

他曾经对剧作家李龙云说过,

8年院长,先不说事办的如何,身体是不行了。

事实正如于是之所说,还在1987年,

他就被诊断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记忆力不断下降,让他每次登台就会忘词。

1992年7月16日,《茶馆》剧组最后一次演出。

此时于是之除了记忆力下降,嘴巴也出现了问题。

演出刚开始,他就开始忘词,中间有四处地方也说错了。

即便如此,现场热情的观众,还是长时间的鼓掌和欢呼。

此时的姜文,已是知名的影视大腕儿。

而《茶馆》在此前,他也看了无数遍。

但他当天也去看了。

演出结束后,他还去后台向于是之要了签名。

从那之后,于是之慢慢淡出公众视野。

陪伴在身边最长的,是妻子李曼宜。

为了给老伴儿治病,李曼宜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

对于是之来说,用嘴巴活了大半生,到老却不能说话,

伤痛是刻骨铭心的。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每次李曼宜陪着老伴儿出去散步,

有多年前的老观众认出他来,便会热情地上前寒暄。

李曼宜陪伴着于是之一路艰辛走来,这一走又是26年。

2013年1月,86岁的于是之走了。

送别的人流、花篮与挽词无数。

李曼宜给丈夫只写了五个字:是之,我爱你。

这句话,是她多年来一直未曾说出口的。

于是之走了,就像当年告别演出后,

一个现场的中学生,喊出“王掌柜,永别了!”一样。

永别了舞台,永别了爱人……

文|Nancy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 END -

华盛顿留学(华盛顿大学2022年最新学生数据:中国留学生4000多人遥遥领先)

华盛顿大学年最新学生数据中国留学生多人遥遥抢先今天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更新公布了学...

去新西兰留学好处与坏处(新西兰不仅是全球最幸福国家之一,留学性价比也很高!)

新西兰不仅是全球最幸福国家之一留学性价比也很高在联合国发布的年全球幸福报告中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