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派(派出去的留学生,学业完成不回来怎么办?邓公一句话让人钦佩不已)

最后更新 :2023-05-22 19:07:16

派出去的留学生,学业完成不回来怎么办?邓公一句话让人钦佩不已

1978年,新中国的接力棒传到了邓公手中,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很快邓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留学生上。可谁都知道,派一个留学生出去就意味着巨大的开销,邓公竟然还提出要多派。如果这些派出去的留学生在国外的世界中迷失了初心,不再回到中国怎么办?难道就看着国家的投资打水漂吗?对于这些质疑,邓公一句话让所有人拜服,那邓公当时究竟说了什么?

派遣决定

1978年,中国这头崛起的雄狮刚刚经历了一场灰色的动荡,这时的中国迫切地需要改变,所人的耳目都聚焦在了刚刚接下这支接力棒的邓公身上,期待着他的下一步动作。但令人意外地是,他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

事实上,派遣留学生前往美国也并非是一时冲动之举。早在十年前,邓公就意识到,我国虽然有自己的前进步伐,但也有很多问题。当时他就萌生过一股让中国学生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知识,带回国内集各家所长的想法。不过由于一直没遇到合适的时机,这个想法一直被搁置在他内心的一个角落。

直到1978年6月23日,时任清华校长的刘达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再次提到了派遣留学生的问题。这些年中国其实一直在和美国交好,早在1974年,美国方面就曾明确向中国清华大学学生提出过希望进行学术交流,甚至还邀请过之前曾经留美的一些教授“故地重游”。但当时因为国内的一些问题,这个交换留学的提议一直没有被同意。

而刘达的汇报再次点燃了邓公这个在心中打磨了十年的想法,他说:“我们不仅要派,还不能十个八个的派,要成千成万的派。”据后来参加过这次汇报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邓公的情绪十分高昂,他的态度也很坚决。教育部的人意识到,这对新中国来说,是一次“开放”,是一次全新的机会。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事实上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技术的事情,很早之前中国就有过案例。1872年,清政府也曾经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推动国内改革。在清政府的选拔下,容闳率领的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我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的学生。

当时政府对这批学生可以说也是给予了巨大的期望,但结局却是,这些年龄小的孩子在国外生活的时间越来越久。这些人开始忘记了本心,忘记了国家对他们的投入,甚至开始嫌弃祖国的落后。最终这一次的留学生派遣工作并没有达到清政府对他们的期待,那谁又能保证,邓公的这次派遣能够成功呢?

国内外商讨

“你先把人给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还有80%。”邓公决定派遣留学生当天的公告几乎是一发表,铺天盖地的反对的声音就接踵而至,然而面对质疑,邓公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赶来质疑的人除了面面相觑,心中不可谓不震撼。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一次大动荡,国内的教育几乎在这次动荡中一片空白,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确需要外国文化资源的帮助。邓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报告,其实和他自己的求学经历也有关系。他年轻时也曾经自费在法国学习,国外的学习环境相对国内确实更为自由,可以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为他当年自费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在他的提案中尽可能地对这些留学生做了优待。因为有过前车之鉴,邓公在报告中对留学生的管理方面显得更加“宽容”。要知道,清政府当时处于孩童接收新知识更快地考虑,才选拔出了一批幼童。但这一次的留学队伍,我国决定以国内高知分子、名校讲师为主要团队,以研究生和进修为主。

除此之外,邓公还提出,不能像以往一样对留学生的生活大包大揽,反而要对他们的生活放开,允许他们交外国朋友,和他们一起住,更加全面的接受国外的新事物,融入到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去。同时,也不能让这些留学生真的和国内失去联系,在学习之余,也要让这些学生有回国的时间,对国内的发展掌握更加全面。

要知道,当时我党的基本路线还是阶级斗争,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这样的说法,邓公的理念在当时来说不可谓是不大胆。但这种开放,也恰恰正是当时的我们需要的。只不过报告里,邓公提出派遣3000名留学生的想法,那又将这些留学生派去哪,再后来的几次讨论中还有待商榷。

虽然在国内,邓公的建议最终还是被采纳,但在与留学国家的谈判上却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因为一些原因处于僵化阶段,且大有越来越恶化的趋势。反而是美国近些年和中国建立了新的外交,再加上美国在国际上实力强大,最终的留学方案被敲定在美国。

但最大的问题是,就在美国科学顾问普雷斯博士率领美国科技代表团在上午进行会谈的时候,美方提出的交换留学生的方案并没有得到回应,反而是在下午会议结束后,中方的留学生条件被匆匆提出。而且这个留学生数量一提,就是500人,这个数额已经不在普雷斯博士可以做决定的范围内了,无奈,一通越洋电话就这样打进了美国总统卡特的办公室。

可惜的是,这一次的会议最终因为一些问题,在美国考察团访问北京后以失败告终。三个月后,中方代表团选择再次派遣队伍前往美国华盛顿,为留学生的问题进行谈判。中国方面这次的态度显得恳切而真诚,美国对这项协议的达成也乐见其成。最终,在多番商讨后,在留学生人数和专业范围这两大分歧上,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并正式签订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协议。确定在1978年到1979年间,美方接受中国500名至700名留学生、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中方接受美国60名留学生、访问学者。

留学生回国路

随着协议的敲定了,最难的一关也随着而来。这一次派遣留学生并非是儿戏,虽然邓公给了这批留学生极大的自由,但实际上我们的初衷永远都是为了祖国的发展,因此在留学人才的选拔上也不能马虎。既要保证派出的学者有真材实料,也要确定这一批学者对党和国家有极高的忠诚度。

“当时的选拔工作很紧张,参与选拔的留学生除了要进行政治、业务、外语、身体这四个方面的考察。参选的人员还必须结合我们国内当时最缺乏的学科,这要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后来一名当时参与选拔的人回忆时这样说道。为了节约时间,当时的选拔地点就集中在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高等院校和研究基地。

3000多个人,经历了层层严密的审核考察,我国选出了50人,再加上当时正好受到美国高校录取通知书的两位数学家张恭庆和姜伯驹,我国最终派了52名学者,前往美国求学。

事实上,虽然当时中央采纳了邓公的留学建议,但对于52个留学生出国求学的事情,邓公身上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人人都害怕他们用着中国的资源求学,从此在美国一去不返。但尽管如此,这52个人临行前,除了交代一些重要事项,邓公并没有透露出任何给他们的压力,好在这52人最后带回来的成果并没有让邓公失望。

当时所有听说中美建交的记者都闻风而动,这批留学生没在美国落地前就有不少记者守在了机场大厅。这批选出的学生都是中国当时学术界的佼佼者,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摄像头,他们着装统一,态度坦然,肯定了美国的先进,也承认我国有学要学习的地方,但绝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弱国。

据后来已经成为院士的他们回忆说,他们一到美国就被这个国家的先进所吸引了,但当时除了震撼,更多的还是燃起了一股斗志。他们在国内的学士地位算得上是“最优”了,但在这里,仍然有很多他们见都没见过的新奇事物,在某些领域,他们甚至不如美国本土的几岁稚童。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们要发愤图强,早日回国建设祖国的决心。

如果回到那一时期的美国,大概能看见不少在校园图书馆内埋头苦读的东方面孔。协议中他们出国的时间只有两年,这对于满腹求知欲的他们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珍贵的。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成了他们经常出现的地方,有时候为了学习,他们甚至可以一夜不眠。什么周末、节假日,几乎都被他们抛在了脑后。

最后,这批以柳百成为代表的留学生在完成了两年繁重的学业之后,除了一人延期,全数回到了中国,用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为我国的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52个人中大多数都成为了我国科技领域的领军式人物,其中9人最后获得了院士称号。这也更加佐证了当年邓公决策的正确性。

这一次成功之后,我国涌现了一个巨大的“留学潮”,或是公费,或是自费。就像邓公说的那样,有一小部分留下了,但更多的人才选择了回到国内。而这些接受到西方教育的留学生不仅将中国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奋发图强的中国形象。

- END -

哪个国家留学学费低(哪个国家留学学费便宜)

有哪些冷门低费用留学国家可供选择较为主流的留学国家无非就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但...

国际留学机构(留学申请机构排名)

留学申请机构排名留学申请机构排名是众多留学生们在选择留学申请机构时所关注的重点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