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脸

最后更新 :2023-01-23 06:01:09

这篇文章,节选自笔者的新书《活在洪武时代》的附录,是一篇我自己比较满意的考据。《活在洪武时代》一书目前在当当网有售,且有“满100减50”的活动,点击上面的链接即可进入(昨天有朋友说没注意到活动,直接按76.6的价格买了,这就很不划算)。

本书前言:《我想将温情与敬意,给予那些「不合格的被统治者」

本书文摘:《洪武时代的恐怖底色


正文

明清两代藏于宫内、传世至今的朱元璋画像,共计13幅。这些画像,可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见图一)。

一种是面如满月、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一盛年,一老年,共计两幅。另一种,脸长额隆、鼻如蒜头、下额前突,颇为怪异,即俗谓的“猪腰子脸像”,共计十一幅。前者当是明代官方确定的“标准像”。后者为何会藏入清宫南熏殿,迄今并无史料可以说明。

朱元璋究竟是不是猪腰子脸(或谓鞋拔子脸)?

图一:朱元璋传世的两种容貌截然不同的画像

一、丑像明代便已出现

坊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称朱元璋“猪腰子脸”的历史形象,是清朝为了抹黑前朝,刻意制造的一种丑化。这种揣测不成立,因为“猪腰子脸”画像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

活跃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官员张瀚,在其《松窗梦语》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

“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像,未可知也。”[1]

张瀚在武英殿所见朱元璋画像,“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显然指的是上文提及的官方标准像。“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一句,则透露类似“猪腰子脸”的怪异画像,当时已在民间流传。

活跃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另一位官员范守己,在其《曲洧新闻》一书中,也记录了相似的亲身经历:

“在武英殿见太祖真容有二:壮年者,黑须,长寸余,面微长而丰,色甚皙,眉目有异。暮年者,须鬓若银,面益丰而圆矣,色更皙。乃知外间所传龙颔虬须,面有瘢志者妄也。”[2]

也就是说,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武英殿里供奉的朱元璋标准像有两幅,一盛年一老年。这两幅画像,都流传到了今天(如图二)。与张瀚一样,范守己也见过民间流传的“龙颔虬须,面有瘢志”的另一种朱元璋像。

图二:朱元璋标准像的盛年版与老年版

活跃于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的官员张萱,在其《疑耀》一书中,也留下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

“先大父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摹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壮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及余直西省,始得内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如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3]

明人称祖父为“先大父”。也就是说,大约在正德、嘉靖年间,张萱的祖父在云南黔国公(沐英的后人)府中看到过朱元璋的画像,“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后来张萱自己得见宫中所藏朱元璋晚年版标准像,发现乃是“美丈夫”,与黔国公府所藏大为不同。

综上可知,朱元璋的丑像至晚在明朝中后期已在民间广为流行。“美丈夫”版本的官方标准像却传播范围有限。

二、项上奇骨与穆穆之容

朱元璋的时代,没有照相技术。要辨别其画像的真伪,只能依靠文字史料。

明朝官方资料关于朱元璋容貌的描述,见于“孝陵神功圣德碑”。其中称,朱元璋“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此碑立于明永乐年间,碑文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认证。碑文末尾有“永乐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孝子嗣皇帝棣谨述”这样的话,这段关于朱元璋容貌的描写,也有可能出自朱棣亲笔。[4]

“龙髯长郁”,说的是朱元璋两颊的胡子长且茂盛。“威仪天表,望之如神”,说的是朱元璋的整体形象端庄威严有如神人。总之,相貌很好,很有气势。

比较难以理解的,是“项上奇骨隐起至顶”这个表述。“项”是脖子的后部。脖子后面有一块“奇骨”,沿着后脑向上延伸到头顶,这个在“官方标准像”中是表现不出来的,因为这些画像都是“着冠正面像”,看不到后脑勺。

关于这块“奇骨”的由来,永乐九年至十六年第三次修纂的《明太祖实录》里,有一番神话式的交代:“上梦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甚异。”[5]神人在梦中把玉璧放在朱元璋的脖子上,让朱的脖子鼓了个微痛的包,用药没能治好,包最后变成了骨头。

该神话故事出现后的次月,朱元璋便宣布登基称帝。显而易见,这个故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不得真。实情应该是,朱元璋的后脖子曾经受伤或者得病,病愈后留有隆起的肉瘤或骨瘤,影响了他的后脑轮廓。

至于朱元璋标准像的由来,活跃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官员陆容于其《菽园杂记》一书中,留下了一段很有价值的记载: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6]

陆容出生时,朱元璋已去世近40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洪武年间受召入宫“写御容”的画师,如赵原、沈希远、陈遇陈远兄弟等,多来自江浙。陆容曾官任浙江右参政,其记述大约闻自江浙画坛。“笔意逼真”难获赏识,“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则能得皇帝的欢心,似可说明朱元璋的真实相貌并不出众,须做一定的“艺术渲染”才能成为“标准像”。

三、父亲“继承”儿子的样貌

不过,流传至今的两张“朱元璋标准像”(图二),应该均成型于朱棣时代。

据清光绪三年刊刻的《鄞縣誌》记载,靖难之变后,曾在洪武年间入宫为朱元璋“写御容”的浙江画师陈远,曾受召前往北京,凭记忆重绘朱元璋标准像:

“永乐四年,某殿灾,失太祖遗像,复召远绘。远为追想濡染如生,成祖对之,不觉泪下。”[7]

《鄞縣誌》的撰修虽去朱元璋与朱棣的时代已远,但据书中注释,其材料取自《明州画史》(明州即今浙江宁波一带)。该书作者邱承嗣生于明代天启初年,卒于清代康熙中期。邱撰写《明州画史》,除利用《图绘宝鉴》及郡志外,还参考了诸多当地家谱如《陈氏谱》《钱氏谱》等,非是道听途说之作。

朱棣登基时,朱元璋藏于宫中的标准像已遭毁坏一事,还见于永乐年间的官修史书《奉天靖难记》,该书竭力渲染朱棣讨伐建文帝朱允炆的“合法性”,对建文帝极尽污蔑之能事。其中一条,便是栽赃建文帝破坏朱元璋标准像:

“(朱允炆)日益骄纵,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8]

说朱元璋标准像是朱允炆故意焚毁,自然不可信——作为朱元璋生前亲自指定的接班人,焚烧朱元璋标准像对朱允炆而言并无任何好处。也正是考虑到难以取信于人,晚于《奉天靖难记》成书的另一官修史书《明太祖实录》(第三版),删去了“建文帝焚烧朱元璋标准像”这段记载。但是,不管是谁烧的,也不管是怎么烧的,该材料足以证明当朱棣登基称帝时,其父朱元璋的标准像已经不存了。

在永乐初年,《奉天靖难记》是一部公开刊行的著作,是一次覆盖全国的政治宣传。该书既然宣扬建文帝焚毁了朱元璋标准像,朱棣登基后便“有责任”召人重绘朱元璋的标准像。《奉天靖难记》撰成的时间,上限是永乐二年十二月,下限是永乐四年八月前[9](见吴德义先生的考据)。《明州画史》则记载称,陈远于永乐四年受召前往北京,凭记忆重绘朱元璋标准像。这种时间点上的重叠,自然不是巧合。

与旧版朱元璋标准像相比,陈远“追想濡染”画出来的新标准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前文提到,活跃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官员张瀚,曾得到机会入武英殿瞻仰朱元璋的标准像。他发现,标准像里朱元璋的容貌端庄祥和,与民间流行的丑像大相径庭。此外,张瀚在武英殿,还有另一个重要发现:

“成祖之容大类太祖,但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10]

“大类”是非常像的意思,“颐”即两腮。张瀚发现,武英殿的标准像里,明成祖朱棣与明太祖朱元璋,除了胡子有区别外,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朱元璋的新标准像与朱棣的标准像都流传了下来,具体如图三,可以很直接地检验张瀚当年的记载是否属实。

图三:朱元璋(左)、朱棣(右)父子标准像对比图

尽管一张是正面像,一张是略侧脸像,仍可很容易地看出,这二人的脸型、眉毛、眼眶、眼睛、鼻子、嘴型、耳朵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张瀚说的,朱棣“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父子之间容貌相似很正常,但撞脸到如此程度仍属罕见。

这种撞脸,很可能是有意为之。

永乐初年,为了证成自己推翻建文帝夺取帝位的合法性,朱棣对建文帝极尽污蔑之能事,还利用《奉天靖难记》一书,篡改了自己的身世,将母亲更改为马皇后,以取得“嫡子”身份。借相士之言,渲染自己仅就面相而言亦当做天子,也是这场宣传工作的一部分。《明太宗实录》中有如下叙述:

“上(朱棣)貌奇伟,美髭髯,举动不凡。有善相者见上,退谓人曰:龙颜天表,凤姿日章,重瞳隆准,太平天子也。”[11]

同期,朱棣又命人重修《太祖实录》,其中出现了郭子兴“见上(朱元璋)状貌奇伟,异常人”的描述[12];“孝陵神功圣德碑”里也出现了朱元璋“龙髯长郁”“威仪天表,望之如神”的描述。

这很可能是一番环环相扣的运作:(1)朱棣先依据自己的相貌,将自己说成是“貌奇伟,美髭髯”、有太平天子之像者。(2)再通过修改《太祖实录》、撰写“孝陵神功圣德碑”,将朱元璋的容貌也描述成“奇伟”“龙髯长郁”。(3)再召来陈远等在洪武时代参与过“写御容”的旧画工,让他们重绘朱元璋标准像,造成一种朱元璋与朱棣父子容貌极其相似的效果。

这场整容运动的核心目的,便是为了证成朱棣拥有帝王之相——朱元璋以布衣起兵,其相貌已被“证明”是帝王之相;朱棣相貌的核心特征与朱元璋高度相似,自然也就意味着朱棣也是帝王之相。

换言之,朱棣命人重新绘制的那张朱元璋标准像,其实是父亲“继承”了儿子的样貌,是不可信的。

四、丑脸是相术语言的具化

再来看朱元璋的丑像。

笔者所见记载朱元璋长了一张“猪腰子脸”的最早的材料,是明代著名相士袁忠彻所撰的《古今识鉴》。该书刊刻于明朝景泰二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53年之后。书中借方士“铁冠道人”之口,如此描写朱元璋的相貌:

“明公状貌非常,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声音洪亮,贵不可言。”[13]

相术语言里,“天”指天庭,即额头。“地”指地阁,即下巴。“天地相朝”,即额头与下巴同时前凸,形成一种遥遥相对之状。这种脸,民间俗谓“鞋拔子脸”或“猪腰子脸”。

图四是一幅相术中的“流年运限图”,引自袁忠彻之父袁珙所撰《柳庄相法》一书[14],笔者以圆圈标出了天庭、地阁、日角、月角、辅骨的具体位置。对照此图,便不难理解所谓“日月丽天,辅骨插鬓”是什么意思了。

图四:《柳庄相法》所绘相术名词位置图

图五同样引自袁珙的《柳庄相法》。笔者也以圆圈标识出了“五岳”的位置[15]。所谓“五岳俱附”,便是指脸上的这五个部位,呈一种向内归附的态势,大致相当于俗谓的“脸没有长开”。

图五:《柳庄相法》所绘五岳位置图

袁忠彻《古今识鉴》中关于朱元璋容貌的这段记载,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他与父亲袁珙曾同时以相术服务于朱棣,深受朱棣的信任。永乐八年,袁珙去世时,朱棣“为之哀悼”,赐钞六百锭办理丧事,并命姚广孝为袁珙撰写了墓志铭。据该墓志铭,袁珙在相面时,如此描述朱棣的面相:

“圣上太平天子也。龙形而凤姿,天广地阔,日丽中天,重瞳龙髯,二肘若肉印之状,龙行虎步,声如钟,实乃苍生真主,太平天子也。但年交四十,髯须长过于脐,即登宝位时。”[16]

姚广孝这段记载,与袁忠彻在《古今识鉴》中记述的袁珙相朱棣,内容大体相似,惟后者多了一些内容。《古今识鉴》里是这样说的(见图六):

“殿下异日太平天子也。龙形凤姿,天广地阔,额如悬辟,伏犀贯顶,日丽中天,五岳附地,重瞳龙髯,五事俱分明,二肘若肉印状,龙行虎步,声如钟。足底龟文双黑痣,年交四十,髯过于脐,即登宝位。”[17]

较之姚广孝所写墓志铭,《古今识鉴》里多出来的内容是“额如悬辟”、“伏犀贯顶”、“五岳附地”与“足底龟文双黑痣”。其中最让笔者在意的是“伏犀灌顶”。前文曾提到,经朱棣认证乃至有可能是朱棣直接撰写的“孝陵神功圣德碑”里,也曾提到朱元璋拥有“项上奇骨隐起至顶”。父子二人皆拥有奇骨灌顶的特殊相貌,这种事当然不会是巧合,而是朱棣在利用袁珙这些相士,刻意重塑朱元璋与自己的相貌,尽可能让朱元璋与自己变得越来越像。

图六:袁忠彻《古今识鉴》所载袁珙相朱棣

此外,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情况:

(1)朱棣时代形成的官方文字材料里,朱元璋相貌的核心特征与朱棣完全一样,都是奇伟、美髭髯、奇骨灌顶,留存至今的画像材料(也就是二人的标准照)也证明了这一点。

(2)袁珙、袁忠彻父子作为朱棣最信任的相术师,参与了对朱元璋的整容工作(袁珙相朱棣便是这工作的一部分)。但在袁忠彻的私人著作《古今识鉴》里,朱元璋的形象却没有与永乐年间的官方材料保持一致。在这本书里,朱元璋相貌有一个核心特征是“天地相朝”,朱棣的相貌却是“天广地阔”。

这一矛盾只能解释为:袁忠彻父子知道永乐年间重绘的朱元璋新标准像,并非朱元璋的真实相貌。新标准像里的朱元璋,与朱棣一样都是“天广地阔”。但袁忠彻父子笔下中的朱元璋,却长了一张“天地相朝”的脸——袁氏父子未必见过朱元璋。但他们父子籍贯鄞縣,受召北上为朱棣重绘朱元璋标准像的画师陈远也是鄞縣人。陈远来到北京城时,袁忠彻父子正以相术服务于朱棣,父子二人有机会从陈远口中获悉朱元璋的真实相貌。袁忠彻于1439年退休回乡,闲居鄞縣二十年,于1451年撰成《古今识鉴》一书。乡居期间,他也有足够多的机会从陈远的后人口中获知朱元璋的大致相貌。至于《古今识鉴》中为朱元璋相面的“铁冠道人”,恐不过托名而已。

再来看南熏殿所藏的朱元璋丑像。它们有一种明显的共同特征,那就是服饰全然不合规制、面容畸形到不似人类所应有,比如图七这张便是如此。

图七:南熏殿所藏朱元璋丑像之一

这些画像绝无可能出自受召入宫“写御容”的画师陈远等人之手——即便私下绘制,这些人也不会画错服饰的形制。它们应该是民间画师根据民间传闻的朱元璋样貌所绘。这种民间传闻,当是发端于袁忠彻的《古今识鉴》。仍以图七为例,这位奇丑无比的朱元璋,可谓完全满足《古今识鉴》里的文字表述:(1)龙瞳凤目——龙瞳圆、凤目长;(2)天地相朝——额头与下巴外突;(3)五岳俱附——全往中间长;(4)日月丽天——“丽”是附着之意,日角和月角附在天庭上;(5)辅骨插鬓——眉骨及略向上部位的骨头斜插向上,直入鬓角。

意即,事情很可能是这样的:袁忠彻父子自某些渠道(如陈远等画师)获悉了朱元璋的真实相貌,然后按照相术理论以相术名词对该样貌做了一番文字化处理(这种处理一般会很夸张),形成相术语言。这套相术语言流入民间后,民间画师便以之为依据,一板一眼绘制出了众多朱元璋像。这是一个“由画像翻译为相术语言,再由相术语言翻译为画像”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朱元璋被抽象成了一个望之不像正常人类的丑八怪。[18]

综而言之,无论是宣扬神赐“项上奇骨”,还是不喜“笔意逼真”强迫画师增加“穆穆之容”,抑或是朱棣强迫画师将自己与朱元璋的标准像绘成高度相似,抑或是将相术语言里的帝王之姿转译为画像,究竟本质,都是权力在试图粉饰凡人,都是权力的掌控者不甘心拥有一副凡人的相貌。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不想要自己的真脸,朱棣也不想要朱元璋的真脸。

于是,朱元璋的真脸,就这样没了。


注释
[1] 张瀚:《松窻梦语》卷六“方术纪”第三页。
[2] 丁国钧《荷香馆琐言》引《曲洧新闻》。转引自金性尧《明太祖御容》。收录于:金性尧:《炉边话明史》,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3] 张萱:《疑耀》卷一。转引自金性尧:《炉边话明史》,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4] 朱棣:《御制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收录于程国政编注;路秉杰主审:《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集要(明代上)》,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7-40页。
[5]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八,吴元年十二月“戊申”条。
[6] (明)陆容撰;李健莉校点:《菽园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页。
[7] 清光绪三年《鄞縣誌》卷四十五《艺术传》“陈远条”,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可查。
[8]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20页。
[9] 吴德义,《<奉天靖难记>》的编撰与历史书写》,《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10] 张瀚:《松窻梦语》卷六“方术纪”第三页。
[11] 《明太宗实录》卷一,洪武十三年三月“壬寅之国”条。
[12] 今人所见《明太祖实录》中关于朱元璋的形象描述,是朱棣时代修订的结果。如谢贵安所言:“《太祖实录》在南京修纂了三年,前方与燕王朱棣打了整整两年半的仗。及至南京陷落,初修本落入朱棣手中,其册数、卷数和字数,均成千古之谜,其关于朱元璋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也不得而知。”攻下南京后,朱棣立即亲自指挥命人重修实录,九个月后完成。永乐九年,朱棣担忧《明太祖实录》中可能仍存有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再次亲自指挥启动重修,费时六年零七个月才完成,该版本即今人所见到的《明太祖实录》。见:谢贵安:《试述<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13] 袁忠彻:《古今识鉴》卷八《国朝》“太祖高皇帝”条。
[14] 袁珙:《柳庄相法》上卷,扫叶山房光绪十五年春初新镌,“流年运限”图。
[15] 袁珙:《柳庄相法》上卷,扫叶山房光绪十五年春初新镌,“十二宫五官”图。
[16] 姚广孝:《故承直郎太常寺丞柳庄袁先生墓志铭》。收录于(明)姚广孝著;乐贵明编:《姚广孝集》,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308页。
[17] 袁忠彻:《古今识鉴》卷八《国朝》“太宗文皇帝”条。
[18] 此处须特别致谢两篇文章:胡丹:《“相人术”与明代前期政治》,《北大史学》,2013;胡丹,《相术、符号与传播:“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史学月刊》2015年第8期。两文认为:“朱元璋由奇人到奇貌的变化,并非野史向壁虚构,它由官方的历史书写首先完成,《太祖实录》反复渲染太祖相貌的奇伟,是这一转换的关键。”此说对笔者启发甚大。但笔者认为,朱棣为朱元璋“整容”并不是将朱元璋往丑了整,而是相反,乃是在以朱棣的基本样貌为底本,让朱元璋的样貌尽可能向朱棣靠拢。

- END -

自考本科生出国留学(自考本科学历可以出国留学吗?有什么条件)

自考本封建历可以出国留学吗有什么条件有很多到场自考的考生在拿到自考毕业证后想持续提...

鞋磨脚后跟怎么办(教你解决鞋子磨脚问题,鞋子柔软不伤脚,太实用了)

生活中避免不开的一件事情就是买新鞋子鞋子买回来以后经常会磨脚想穿得漂亮一点但是总是...

闽ICP备2023011808号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留学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dhh0407@outlook.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站长资源合作:dhh0407@outlook.com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