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缠解《论语》心得之|从颜回被夸,看儒家的“不相”)

最后更新 :2023-01-17 18:10:03

引言:

本篇仅为记录个人学习缠师解《论语》的心得。有些东西只看不写,会忘记得很快,看了,能写出自己的心得,才可以说懂得了一些。

内容过于晦涩,不喜请划走,有缘者一起走一段,即为欣喜。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一、初步分解

1、有教无类:这里的“教”,不是单指教育,而是指上层建筑,包括:法律、舆论、行政、宗教、学术、艺术、教育等等一切的上层建筑领域。无类,可粗解为不分类、不分种类,是儒家的“不相”。想到的是通天教主门下,各种各样的精怪,有植物、有动物,有活物、有死物,截教在道教的传道上达到了“有教无类”。

2、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竖子不足与谋也!儒家的君子,也可以叫做“士”,君子的大道是“圣人之道”,君子是不会“耻恶衣恶食者”。

3、贤哉,回也!回,指颜回,孔子在前后都夸奖了颜回“贤哉”。为什么夸奖呢?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字面意思:颜回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一个竹筐子吃饭,一个瓢喝水。指代颜回居住条件差,吃喝也不好。

正常看来,DS一个,“不知”的人都会忧虑这种情况,凭啥夸奖?

因为:回不改其乐。在食宿条件都不好的情况下,颜回依然能追求“圣人之道”,以君子为要求,做到了孔子所提倡的“不退转”,当然是好学生了!

二、进一步思考

1、回顾孔夫子的道

孔夫子认为:世界的初始是“人不知”,经过了一定的发展,会有个“人不相”的阶段,君子就是用“圣人之道”将“人不知”、“人不相”的世界,转变为“人不愠”的世界。也就是前面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2、不相

无类:没有类、不分类。类,有标准则有类,无标准则无类。以金钱多少为标准,则有了贫富之相;以官阶地位为标准,则有了官民之相;以直立行走为标准,则有了猿人与人类之相....因此,无类则不相。

明白了定义划分,那为什么要“不相”?

换个角度,相为什么不好?以贫富之相为例,如果一个社会嫌贫爱富,那必定会“郁结”,某些部位就会发生肠梗阻,运转不畅。

3、颜回的生活状态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颜回住在贫民窟,家里就一个竹筐子吃饭,一个瓢喝水,标准的DS一枚,估计连媳妇儿都娶不到。

那孔子为什么会夸他?

关键是一个“乐”的境界,“富而乐”相对容易达到,“贫而乐”很少会有人达到。夫子在后面也说过: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君子“好学”的一个表现,具体可以看前面的文章:君子,正“好学”。

乐的重点是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生活有目标、学习有动力,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动力。据说毛大大年轻的时候,正在看书,家里面做的糍粑,把糍粑和糖都给他端到书桌上了,大大看书入迷,直接糍粑蘸着墨水吃的津津有味。

古今对比,可知“乐”的境界之高。

4、恶衣恶食

君子之志在于道,而不是贪求好的衣食。那么,以恶衣恶食为耻的人,就不是君子的同道中人,也就不足与议。

三、感悟总结

儒、佛两家都很关注“相”。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粗浅理解:有相的都是虚妄的,如果见到所有的相都不以之为相,即破除虚妄之相,就可以见到如来。

对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是心中无类。不要主观的去设立某种标准,不要人为的去进行分类。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总会无意识地去进行评价、进行分类,就进入了“相”,相当于带了一个有色眼镜去分辨颜色。同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主动带着有色眼镜,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问题。

二是心中要“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保持一种“乐”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前提就是要有正确的梦想,要有“好学”的态度。关于好学,前面已经讲过了,有兴趣的可以看前面的文章。

无论贫富,保持“乐”之心态,好学,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解决问题。

- END -

留学缴费市场(英国留学学费缴纳指南 | 多种支付方式全解析)

英国留学学费交纳指南多种付出办法全剖析接待同砚们阅读英国留学学费交纳指南九月份是交...

眉粉怎么用

画眉可分为修理眉毛、勾画眉型、填充眉型、整理眉型四个步骤,眉粉是在填充眉型这个步骤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