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留学(为什么要去留学?)

最后更新 :2023-05-22 15:17:35

为什么要去留学?

文章的开头,我们给大家讲述一位旧金山老华人的故事: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这位老华人在旧金山非华人地区开了一家改良式的川菜馆,戳中了美国当地人的痛点,让美国人不去唐人街就可以吃到非常好吃的川菜,生意做得越来越好。他的老乡们看到这个商机,也纷纷在旁边开了四五家中国餐馆。最后大家的生意都不太好。

老华人总结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喜欢在看到一件事情非常有潜力的时候,就蜂拥而至的追上去,企图分一杯羹。慢慢的大多数人忘了“为什么”,而过多的关注“怎么"。

当我们看到同学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孩子的同学都在留学,一个个海归回到了国内找到很好的工作,有很好的发展,我们突然发现留学好像是一个趋势,是一个必然,甚至是一个习惯,而这个习惯慢慢的让大家忽略掉了为什么要留学。

如果知道为什么留学,其实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得到最大的收益。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人走过很多路程,留学的趋势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第一批留学生,比如民国时期的詹天佑,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当他们在吴淞口码头上船之后回头看中国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国家,他们的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他们带回来的是中国当时所不具有的世界先进技术,而这一批人的留学出产率是非常高的。

第二批留学人才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他们是一批自然科学人才,他们走到国外,由于当时国内政策的限制,他们起步较晚无法在国内发展,他们的目的是要在国外学习,达到他们领域中的顶峰。

八十年代留学的时候有三道鸿沟,第一道鸿沟是语言鸿沟,当时的他们只能从英汉词典上来学习英语语言。

第二个鸿沟是文化上的鸿沟,我们现在的孩子是听着格莱美看着好莱坞长大的,在留学之前我们就一定程度上的接触国外文化,但在那个时候,他们去到美国是完全陌生的,到了美国的第一感觉就是身处“外星”。

第三个鸿沟就是物质上的匮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当时的留学生为了节省自己的费用,每天早上煮一锅粥,用筷子分成四块,形成粥块,早中晚各一块,晚自习之后再吃一块。如此简陋的情况他们都坚持了下来。

我们现代中国的留学生,已经不会在这方面有困难,却忘记了上一代留学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就是我们真正抱着为什么去留学这些启示,才会给自己更高的起点,才会知道我们能给未来的社会带来什么改变。

相比于中国的学生,美国学生自己的目的性更强。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在华授课期间看到中国学生的现状,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往后面做,甚至睡觉,生气的拍着桌子说:在美国只有想上课的学生才会出现在课堂里。

2015年的数据,中国美国两国大学录取率为40%,城市里的大学普及率中国将近美国的两倍多。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现象,为什么美国的学生在大学里的学风都非常好?正是因为真正想上学的学生才会走进课堂,那些不想上学的学生会有自己其他的出路。

美国高等教育的长处绝不仅仅是名师云集、教育体制、高等学府。而是背后的逻辑,即短板效应和长版效应。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注重的是短板效应,也就是木桶效应。就是一个木桶最短的木板决定能装多少东西。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很多老师注重的是学生“拖后腿”的科目。

而在美国,很多的孩子是在发展长板效应。如果学生有一方面真的是特别好,却还没有录取,一定是因为你的短板制约了你的长版发挥。综上所述,我们再来看美国大学的录取,即硬件实力,软件经历,校园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认同。

我们怎么选择则学校呢?排名更多的是一种参考,除了排名之外,我们要看的三点,第一是声誉与资源,Emory大学特别在乎学生求职的机会,他们的学生在大三大四的就已经有很多的实习机会在等着他们。

有些学校可能并没有更高的排名,但是在校友网内有着很多的隐性资源。地理位置,圣何塞州立大学,2014年 Google公司发布 “我从哪里招的毕业生人最多”的数据,第一是斯坦福,第二是圣何塞州立大学。

大家都很吃惊,为什么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却得到了谷歌的青睐,请大家看一下这个学校的地理位置,这个学校处于硅谷的中心,再加上这所学校给予谷歌很多的学术资源,有很多谷歌员工在这里做研究。所以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就好像谷歌的预备军一样,也是谷歌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关于未来,语言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误认为完成托福考试之后语言就过关了,但其实这仅仅是开始,尤其是学生在毕业之后还要进行求职面试环节。这也是未来我们所有的这一代留学人所要走的留学之路。

来源:新东方前途出国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联系方式:xdfqtbq@sina.com

- END -

成都留学生落户政策(毕业生如何落户成都?这份超全攻略请收下→)

毕业生怎样落户成都这份超全攻略请收下始于初秋终于盛夏又是一年毕业季即将分别校园的你...

棒球服外套(试试时尚的棒球外套)-

三四十岁的女性在选择服装时,会陷入两难,既不能像年轻时那样追求过于活泼的着装,又不必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