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可以留学吗女生(读藤校花268万,回国月薪1.2万:留学是“洋科举”还是“纯消费”?丨快评)

最后更新 :2023-05-03 21:29:15

读藤校花268万,回国月薪1.2万:留学是“洋科举”还是“纯消费”?丨快评

近日,一则“花268万留学8年,回国月薪1万2四年没涨”的新闻引发热议。一位“海归”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藤校高开低走,30岁一事无成”的人生经历,“没想到火了”。根据这位建筑师博主的自述,她供职的地产公司业绩不好,薪资水平又回到了四年前刚回国时的12000元。

回顾八年留学一共268万元的支出,博主颇有“人生loser”的痛感,不禁追问,“就读名校,真的意味着此后人生顺风顺水、衣食无忧吗?”有网友帮博主算了一本账:以她现在的薪资水平,需要不吃不喝18年才能把这268万“挣回来”。这种算法没有考虑利率(折现率),本身是低估的,因为过去的268万元与将来的268万元不是一回事。

考虑当下就业市场的薪资水平,很多海归的薪资期待只能无奈落空。这位建筑师博主代表的“海归幻灭感”并非新鲜事,高昂的留学花费与难言满意的薪资水平,近年来普遍造就了海归们的心理落差。比起一年动辄数十万元的留学花费,“值不值”的懊悔心理自然浮现。

放在二十年前,留学仍是一种“镀金”:海归带来了国内亟需的知识技术、市场理念乃至投资项目,助力了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增长,彼时的海归堪称升级版的“天之骄子”。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全球经济因为新冠大流行及防疫而承压,中国经济又正处在下行区,高等教育的“性价比”要经受市场需求的现实考验。

“留学到底值不值”的困惑,其实可以细化为教育支出过大、就业形势严峻、薪资水平“冻涨”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下年轻人高等教育历程中的普遍问题,并非“留学生海归”所独有。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在国内都已回归投资/消费属性,遑论已经成熟多年的欧美国家。视上大学为“求取功名/金榜题名”、认定留学乃是“镀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科举”与“洋科举”的心态也越来越站不住脚。

诚如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所言,“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们才会拥有研究数学和哲学、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的自由,他们的孩子们才有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艺和陶瓷的权利。”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反映出家庭背景如何深刻影响孩子的专业与职业:家境优裕的学生自然可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心无旁骛地选择那些“不挣钱”“不实用”的人文艺术社科专业,职业规划也有较大的容错率,完全可以从容地选择“间隔年”乃至“诗与远方”,“大不了回来继承家产”;而对普通中产家庭而言,恐怕就要算好投资回报的模型,优先选择“造船、航海、商业”这种回报率稳定的专业/职业,谨慎考虑“绘画、诗歌、音乐”这类风险高的方向。

然而在经济下行之下,任何专业、学校、国别的选择都会面临冲击。近几个月来硅谷一波又一波的裁员潮就是明证,很多刚刚抽到工作签证的留学生也不幸“中招”,不得不面对何去何从的难题。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即将在科技商业领域掀起一波“洗牌”狂潮,旧有的知识技能在快速迭代的就业市场上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挑战。不论名校抑或藤校,也不管是不是“土帅”或是“留洋”。

就业市场上屹立不倒的“进身之阶”并不存在。观察如今的全球高教市场与就业市场,即便是以“实用”著称的“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也只是一种“最好的投资品”,既然是投资那就不可能稳赚不赔,也要接受就业市场的考验;而那些本就不够“实用”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如今已经越来越有变成“消费品”的倾向:学生来读文科是为了加强自身修养、学习人文通识,本身甚至是一种“知识付费”行为。“谋道不谋食”的情怀并不常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古训并未过时。

因此,“留学值不值”这个问句,完全可以转写为“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究竟如何”。这个问题的限制条件很多,家庭条件、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经济周期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权重。其中,家庭条件又与专业选择、职业规划密切相关,只有放在这些前置条件之下,方能得出满意的答案。理性看待留学,合理规划成本,洞察市场形势,找准职业定位,有关“留学值不值”的困惑自然就会得到解答。

王兢

- END -

天材留学(澳门本科丨22学年本科申请要求汇总)

澳门本科丨学年本科哀求要求汇总每年的高考可以说没有最卷仅有更卷加上近几年疫情举世化...

美国留学签证费用(美国签证申请费用调整,6月17日起生效!)

美国签证哀求用度调停月日起奏效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最新关照原方案于月日起上调签证费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