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蒙特法学院(民革党员侯佳儒:一名环境法学者的“三体”追求)

最后更新 :2023-05-06 08:06:31

民革党员侯佳儒:一名环境法学者的“三体”追求

  “人生很多事情,并不是得奖能够衡量的。”作为一名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民革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国政法大学支部主委、中国政法大学绿色产业政策法律标准研究中心主任侯佳儒常提醒自己,要以平常心面对各种荣誉和表彰。然而,当得知被授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并现场领奖时,他的心情还是无比激动。

图为侯佳儒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

  重量级荣誉的背后,是一名学者以知识报国的朴素情怀。从钟爱山水的博士,到钟情环境法研究的学者,从美国环保署的实习生,到多次参加联合国环境会议、参与国际谈判与争端解决,从传道授业的师者,到肩负建言资政职责的民革党员、政协委员,从为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出谋划策,到持续为法治护航国家重大战略鼓与呼……侯佳儒一路走来,也生动印证了他自己的话:“个体虽然渺小,但只要能和国家、民族、时代的需求同频共振,就定能焕发出更大能量。”侯佳儒说,他愿继续努力进取,扮演好学者、师者和建言者三个紧密联系却又不同的角色,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学者:

  佳士博学 钟爱山水

  “时常得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它的美好,所以更想要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这份美好,使它能够持久地存在下去。”在百度上搜索“侯佳儒”,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环境法”三个字。这个把生命、山水和法治紧紧相连的学者,如他的名字一般,佳士博学,从容儒雅。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求学期间,侯佳儒主攻经济法学。2007年博士毕业后,他带着一股子拼劲儿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学校给分配的任务是环境法方面的教学,也正是这个机会让我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法。”在侯佳儒看来,环境法原是经济法的一个分支,但基本原理和思维都相通。

  侯佳儒对记者说,他还特别感谢王灿发教授的领路,让他得以较早就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贸易壁垒、跨界环境争端这些当下热门、当时还算小众的国际法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8年秋天,通过学校和王灿发教授的推荐,侯佳儒到美国佛蒙特法学院深造。佛蒙特苍翠繁茂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流,学院所在柏林顿市的宜人风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年四季,每一个时间,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拍出很漂亮的照片来。”侯佳儒感慨道。

  佛蒙特法学院的环境法研究,连续数年排名全美榜首。比青山秀水更让侯佳儒着迷的,是学院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丰富的学习资料。“2008年时,我印象中国内关于气象变化的法学资料就两三本书,而我在佛蒙特发现了整整三大书架,而且世界上有关环境法的新理论会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侯佳儒回忆道,学院仅仅一门环境法学就开了40多门课。

  2009年,侯佳儒获得了去美国环保署实习的机会。踏进宾夕法尼亚大街二号的建筑,他开始一天的紧张工作,资料分析,电话会议……短短两个月,他深切感受到了该机构的权力之大、效率之高,对所从事的环境法研究和国家环保法律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这段留美经历,让侯佳儒触碰到了环境法领域的最前沿成果,把他带进该领域研究的内核之中。同时,国内环境法教学科研与国外的差距,也让他对自己的定位愈加明晰——做一名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环境法学者。

图为侯佳儒在作会议演示。

  师者:

  传道授业 心怀祖国

  入职中国政法大学后,侯佳儒领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给研究生开设《国际环境法》课程。对于初登讲台的他,这门课议题多且新,他自己没学过,各学校也没有通例,怎么教好这门课,他的心始终悬着。

  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两件事为侯佳儒打开了教学思路,也影响了他未来的科研方向。

  第一件事是2009年,侯佳儒获得了出席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机会。刚到哥本哈根,他感受到的是喜气洋洋,满大街标牌广告都把哥本哈根的英文Copenhagen写成Hopenhagen(充满希望的哥本哈根)。

  “我以为我们将目睹和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一项全球气候协议即将达成,可随后大会谈判一波三折,云诡波谲,最终未能如愿,有人说这是Brokenhagen。”侯佳儒说,这次会议,让他深刻认识到关注气候变化静态的法律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关注动态的全球气候谈判,法律是静态的谈判本文,谈判是动态的法律生成机制。

  第二件事是2014年,侯佳儒随团参加十年一次的“联合国小岛屿国家会议”。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吴洪波会见中国代表团时特别提到,环境外交意义重大,培养精通国际法律、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事务的涉外谈判人才任重道远,迫在眉睫。吴洪波一席话,让侯佳儒大受触动。

  “每一个学法的人都要有一种责任感,要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为祖国、为民族发言。”此后,侯佳儒就把国际法与国际环境谈判融合起来,作为自己科研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把涉外环境谈判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目标。

  2017年,侯佳儒创设了国内第一家法律谈判研究会;2019年,他开始主编“惟睦谈判译丛”,为谈判学研究建立基础数据库;2021年,他在环境与资源法学博士点下开设“国际气候谈判”方向,开始招收博士;2022年,他正积极推进在法律硕士学位点下开设谈判学方向,招收法律硕士。目前,他还在着手《谈判学》教材编写,推动《中国谈判评论》创刊和谈判案例库的建设。

  “侯老师人好,上他的课不仅能学到真东西,还能听到很多有趣的小例子,这对于环境法,对于其他课的学习也很有帮助。”这是网络上一名学生给予侯佳儒的匿名评价。

  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侯佳儒却一刻也不敢大意:作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当下越来越不易,“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知识底子好,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对老师是非常大的挑战。”

  为了做好老师,能和学生对话,他提醒自己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要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要务本务实、尚新尚为。“我给自己提出‘5-3-2’要求。5分努力深挖基础做实根本;3分努力盯学术前沿,前沿是自我发展动力;2分努力关注时代场景。”侯佳儒说。

  我国环境法的人才储备较其他法学学科来说先天不足,后天发展也比较弱,这些问题都让侯佳儒很担忧。但他依然充满信心,“环境法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一辈辈法学人不断传承,不断提高,总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相信那些在法学之路上勇敢前行的青年们,一定会给环境法一个光明的未来。”

  建言者:

  发挥优势 贡献良策

  作为我国环境法、国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谈判、民法与环境法交叉学科等领域潜心研究的学者、辛勤耕耘的师者,侯佳儒学者报国的步伐没有停歇。

  2016年,侯佳儒成为一名民革党员。2017年,他作为专家成员,参加了民革中央组织的“京津冀能源结构调整”年度大调研,并参与调研报告撰写。2018年,他又随行全国政协与民革中央联合组织的“双周座谈会”议题,跟随调研组就“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开展调研。2021年8月,在北京市政协与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联合召开的议政会上,他作的题为《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引领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发言赢得高度评价。2021年12月,他又成为第十一届海淀区政协委员,提出的首件提案《关于推动12345热线能力建设的提案》即被列为海淀区政协重点提案。

  “能有机会参加这些调研建言活动,将自己所学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我感到很有价值。”侯佳儒说,他非常珍惜每一次调研机会,把调研当成转化自身专业所长、服务社会的宝贵机会,而调研工作也成为推进他学术研究的重要动力。

  加入民革以来,侯佳儒已累计提交参政议政成果20余件,其中多件得到中央有关领导批示和部门肯定采纳,并先后荣获“2020年度为民革中央提案工作作出贡献的个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等荣誉表彰。

  “学者在参政议政工作中的优势,来自对国家宏观政策法律的把握能力,来自学术抽象和阐释能力,来自对实践拔高能力。”谈及参与调研建言的心得经验,侯佳儒总结出三条:一要提高,提高政治站位,提高专业站位,提高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二要放低,放低身段,扎根基层,立足泥土,这样建议才会有生命,接地气;三要中允,立法活动往往涉及重大利益调整,专家学者的价值所在就是中立地位,客观中允。

  目前,侯佳儒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法律制度体系研究” 课题的首席专家,意在用法律手段、法治思维保障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实落地。 “未来的路还很长,关注环境保护,关注法治建设,关注国际环境谈判,未来仍是我教学、科研和建言的重点。”侯佳儒说。(周福志 许晨星)

- END -

专科生去加拿大读本科(本科毕业后倒读大专,首签仅3个工作日获批)

本科毕业后倒读大专首签仅个工作日获批这位同学今年月份国内本科毕业于一个纯理论性的专...

贵气(贵气和福气的区别)

贵气反义词?人有贵气是怎么回事?算命的说我有些贵气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