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征(田征:守正创新敢为先)

最后更新 :2023-03-29 05:36:02

田征:守正创新敢为先

5月22日,2021“感动陕西教育人物”全媒体推介活动颁奖仪式暨陕西首届“劳动自然与国际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实践论坛在西安国际港务区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举行,本文系田征在该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田征,当代著名教育家、梯次循进理论创立者、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西安分院院长、西安市教育局原副巡视员

今天论坛上,我想表达的主旨为,基层探索需要“守正创新敢为先”的精神,

以自信人生有天地的淡定面对生活;

以敬天爱人大我行的心念立身修为;

以初心使命在心中的笃行开创事业;

以守正创新永向前的勇气追求卓越。

这当为教育善行者、乐业者的大写照!

真正的教育者,总是在探索中体验和感悟着生活的幸福。一位生活达人有语云,我们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一回头,却也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教育创造天人合一之大境。我们深感,只有把握时代脉搏,牢记职业使命,珍爱当下的生活,才能通往明天的幸福。

向感动陕西教育人物致敬!

我关注如下的话题——

学会反思知教研

教育研究应该在不断反思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实践需要反思,且要不断提高反思质量。教育反思是一种对实践过程的再认识和再思考,这种过程,自然表现为一种求真、向善、趋美的珍断思考和知情好为的再出发过程。我们说,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教育,长期存在重智轻德厌劳,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师习惯了依据课本而教,学生习惯了教师主导的学;学生自主体验的时间被挤占、空间被挤压。家庭教育也一样,该学生自己做的,大多为家长越俎代苞而代替。

中国式的教育,牵惯了孩子的手,总是放不开。使得学生始终处被动学习的地位。读死书,死读书;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哪里有独立思考和自主体验?当然更谈不上自主创新。这是教育的最大痛点!

要真正解决问题,回归教育生态本真发展,亦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与考分认质,升学至上的深厚文化影响和现实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多家长无怨无悔的倾力操劳,许多老师满装满灌的好意作为,这些我们难以苟同的问题,积重难返啊!

我们深知,做教育是急不得的。教育讲究的是一种静慢功夫。发展中的问题就要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教育守正创新的正相向发展,对我们基层一线的工作者来讲,不仅是一个认知研究问题,而且是一个更加急迫的实践研究问题。

学校教育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用智慧搭建有利人才成长的平台,把教育做在每一个体生命成长的发展点上,让每个人真正寻找到发展的自我,让教育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正成长!

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之天道,在自我反思中行来去往归本源,在自我革命中春来江水绿如蓝。

关注学情行教改

我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基层探索和农村教育研究,作为一位苦行僧,不乏乐天派的精神。在基层教育工作链线上滚打摸爬了几十年,经历多层级,心得多点面。我深有体会,教育不是热热闹闹的事,静心行功最为要。师者的智慧尽显于学情研发上,学生的进步尽现于自主实现上。

实践告诉我们,教育在自我改变中回归本源。基层探索在问题研究、实践研究、方法研究中行稳致远。

要不断关注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真正代表着中国教育。要尊重诚乡教育之差异,在差异成就中共同追求城乡教育之大同发展。西安“教育强市”的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探索,改革举措意义深远。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高校介入的“学习支持中心”、校企联建的"综合实践基地”和师生创意的“美育博览基地”之亮点做法,行本在于维真维实维美以求,创新做法值得借鉴。今天来了许多农村学校的校长参会,我很欣慰。自上而下,教改活动平台要有更多农村学校和校长的身影和声音。业内众多有识之士感叹,教改要关注农村学校的参与度和认同度。我以为时下农村学校如何融入改革是一个大课题。推进城乡教育改革,让农村学校由被动看向积极为的主动方向转变,合作共建,共享发展。

面对教改革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使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方向更明了,目标更清楚了。对于我们中小学基层探索的教育工作者来讲,改革理念提升的空间有多大?创新的着力点在哪儿?发展关注的我体会更多的,一是学习落实,二是实践研究,三是方法创新。要脚踏实地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现时同行热议和推进的課程改革、课堂改革,实为教育的真命题研究,也在许多地方行见成效,“西安好课堂”就是一个品牌。

教改要关注学情研究,学法研究。从全国更大区域和范围审视一些改革现象,一些学校在打通学科界线,知识整合,教法翻新方面用功是积极创新,我以为,更多的是要张扬学为主体的教改理念,在充分彰显课堂学生中心地位方面发力。要呼唤“学情”的深入研究,“学法”的个体个性体验,把“学程”研究和体验放在教学改革的应有位置,否则,教改只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教改的原动力和活力在于学生“学思维”的活跃,“学能力”的体验。关注教育对象不深不入,缺乏学情的‘洞察入微,改革谈何容易。

我们说,扭住学情的入围,关注学程的开发,诱导学法的开窍,自是教改课改学改的真命题,真研究。但叹行践或缺,发力不够!

放生笼鸟自由飞

我们说,研学旅行是教育的革命。其革命性意义体现于教学认知与实线的颠覆性改变,以弥补学校教育之或缺,服务于学生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

研学旅行如果不能在“放开学生”方面大胆尝试,做足功课,那么,就有违改革的初衷,就容易流于形式。

有组织地让学生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自然生活、融入劳动自主体验学习、自我感悟学习,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实践性课题。

西安作为国家教育部的试点城市之一,积极探索形成的“西安模式”,具有着时代教育发展的标识性意义。2016年“研学旅行在中国”的北京会议上,西安教育人发出“研学旅行是教育的革命”的深沉强音,推波助澜着这一改革。西安理念,西安方案和西安经验尽管享誉全国,然仅仅是一个发展的开端,因为教育发展永远讲求得不是已然的本原点,而是应然的新起点。站在新时代教育发展制高点上看发展,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研学旅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和学习体验活动,它主导教学主体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体现和学习能力的自我提升。这种活动,一定是有别于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话动方式和过程。这种方式和过程,讲求“学主体、学能动”的学习体验,包括人文体验、科技体验、劳动体验、审美体验、情感体验、动手体验、操作体验等的关乎生态、生活、生命、人生发展成长的融入融合体验,始终強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我们以为,研学如何引导学生“行”是教育研究的大课题,实践创新的大文章。

“研学旅行”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潮势。为教育守正创新提供了大空间思考和大平台实践。所谓“研学旅行”,顾名思义,即研究学生学习的行践体验。究竟应该研什么?学什么?是很值得深层次思考的。活动应以学生思考,学生设计,学生体验为主线去研究探索。基于此,研学旅行首先要冲出学校教育的惯性思维圈。深化研学旅行改革实践,知行停留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认知层面;“研学是主题,旅行是线路”的思考层面以及所谓的“课程化推进”的实施层面还是不够的。研学旅行“学主体、学能动、学体验”的“学行”研究过程,重在学生“自主行”的实践体验。要不断推进研学旅行的“三重转变”,即由从他思维向自主思维转变,由教师主导的课程向学生设计的学程转变,由教师被动导教向学生主动自学的方向转变。

研学旅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行”。实践告诉人们,“研学旅行”的学法取道与行功见卓,确实考验着社会化大教育相关责任主体的作为和智慧。

养正师者精神场

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教育工作者育人育才的智能场、发展场、活力场和创造场,皆尽源自精神场的使牵与驱动。师者有了立德树人的精神境界,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到处都是新天地。

教书育人,德行天下。教育道心,精神永在。我有感受,也常与老师们分享,真正的师者,自是热爱无倦怠,永远不会“躺平”。

在社会化大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生活,说真话,心境时有扰,行经常遇碍。直面教育的一些顽疾固瘴,当理想不能好生面对现实时,总是坚持自我教育为先前,学会在理解中应便,在应便中改变。

教育乃生活之大境,无论是受教于人,还是教授于人,都在伴随着生命起舞,知福心自傲,悦人步轻盈。

真正的教育人生,教育必将与精神同在,与生命同在。

一天,我有感于心,写了一首小诗,取名为《天问》:

教育天职互主行,

敢问自我尽知情?

理想现实拉近时,

回归本真尽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任齐天,使命光荣。教育人,自当忠诚事业修境界,精神常青创意行!

谨与大家共勉!

2022年5月22日

编辑:王波

- END -

为什么韩国人不用whoo(韩国贵妇品牌whoo后,都有哪些系列,进来看看哪款适合你)

WHOO后都有哪些系列,分别针对什么肤质,有什么效果?在护肤品中,我们最多的选择当属韩系啦!无论...

教育硕士留学生回国工资(留学教育学硕士回国考编制)

博士毕业后薪资是多少在有关博士的话题里有个话题持续保持着热度它不是有关申博不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