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迷之自信”的起源——“邓宁-克鲁格效应”,无知不是保护伞)

最后更新 :2023-03-29 02:29:50

“迷之自信”的起源——“邓宁-克鲁格效应”,无知不是保护伞

近几年,我国男足败多胜少。

今年4月,又创造了新的耻辱性比分记录,苏州拒绝接待!

男足的表现让国内球迷伤透了心。。。全网向国足发起挑战!

于是乎,就有球迷跳出来大喊,“国足现在这个样子,还不如我去当总教练!”

假如你遇到类似的事情也经常这么认为,比如换你做教练可以改变我国男足现状,那么你要警惕了,已经犯了一个认知偏差——邓宁·克鲁格效应。

除了上文提及的国足例子,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做摄影师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拍几个照片吗?”

“跳个舞有什么难的,这几个动作我随便学一下就能学会。”

“写个文章有什么难的,我高考作文牛得很,用脚打字也能写得和你一样好!”

有些人,往往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那么自信,实际又很普通(普信)。

而反观,学识很高、事业有成的人,往往都相对谦逊,谦和待人,虚怀若谷。

这实际也是受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影响,那什么是邓宁·克鲁格效应呢?本文将通过4900字,详细介绍这个认知偏差,了解这个偏差,你可以知道:

1. 为什么有些人,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2. 为什么初入一个领域,起初自信心膨胀,越学越心虚?

3. 为什么牛逼的人,反而更谦虚恭谨,从不停止学习的步伐?


01

什么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1999年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邓宁( Dunning)和徒弟克鲁格(Kruger)研究提出的,故叫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简称达克效应(D-K Effect)。

指的是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产生偏差,能力较差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能力高者却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能力强的人却低估了自己表现,觉得自己很普通。

这个研究的提出,实际上有个啼笑皆非的故事——

有个劫匪,抢劫了两家银行,让人感到费解的是,这劫匪在抢劫时没有做任何的伪装。

警方很快抓到了他。被捕时,他用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看着警察,“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我,我在脸上涂满了柠檬汁啊!”

柠檬汁可用作隐形墨水,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这劫匪觉得,把柠檬汁抹在脸上,不靠近热源,他就可以隐身。

这个这个笨贼的故事引起了教授邓宁的注意,他带着学生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分别做了4个实验,证实了这个偏差——

他们让被试给自己的能力打分,其中包括逻辑推理、情商、对艾滋病的了解等题目。

研究发现,那些能力在10分到15分的人,给自己打的分往往是55分到60分,而那些原本对这些领域非常了解的人,给自己打的分也是55~60分左右。

也就是说,真正懂得的人很谦虚,而那些完全不懂的人自我评价过高,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情况。

此外,邓宁和克鲁格还针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打网球等各项技能的研究,发现:

  •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技能的水准;
  • 能力差的人不能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己的不足及不足的极端程度;
  • 如果能力差的人经过合理的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承认之前的无知程度

邓宁将这种效应归纳为“如果你没有能力,你就不会知道自己没有能力。”

02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成因


2.1 低能力者的双重困境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能力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① 他在这个领域中出众的能力;

② 他能准确评价到自己在这个领域中的能力水平,包含对自己or他人能力的评价。

这种能力也就是“元认知能力”,既知道自己表现得怎么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也就是俗语中所说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能力强的人,元认知能力也更强,所以他们能够合理认知评估自己的能力。

而能力低的人,则面临了双重的困境:

①不知道高能力者的能力表现;

②不知道自己能力偏低,反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无端的自信

类似的例子,日常中有很多——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难评估自己课程学习的效果,没考试前往往高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到考试或考试结果出来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掌握相关知识;

绩效差的员工,认为自己能力没有问题,绩效差只是缺乏机会和领导赏识;

有社交障碍的男士,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缺乏社交礼仪,直男很难想明白,为什么自己不讨女生喜欢。(俗称普信男)

2.2 元认知能力缺陷

邓宁和克鲁格一共做了4个实验,分别验证“不同领域不同个体能力水平下对自己能力认知的偏差”和“元认知在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和自我评价中起中介作用”。

他们在一个实验中,先安排被试做沃森的“4卡片选择作业”,做完后让一半受试者先学习逻辑推理能力,另一半做无关任务作业,然后让被试预测自己答对题目数量,再评估自己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百分位。

研究结果表明:

①逻辑推理能力低的被试,对自己能力的百分位排名偏高;

②逻辑推理能力高的被试,则低估了自己能力的百分位排名;

③逻辑推理能力低的被试,经过能力训练后,降低了自己能力的百分位预测;

④推理能力较高的被试,经过能力训练后,提升了自己能力的百分位预测,预测水平跟实际水平,大致相当;

⑤未经能力训练的被试,不论能力高低,均没有改变自己对先前排名的评价。

也就是说,元认知能在个体在某领域客观的能力水平与自我评价之间起中介作用。

尽管个体可以在能力测验中取得好的成绩,但他们仍然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那些能力更差的人,更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存在缺陷。

2.3 虚假一致性

低能力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高的估计,这不难理解,而能力较高者本应该能够更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为何在对自己存在认知偏差呢?

有学者总结和分析,这是一致性偏差引起的。

虚假一致性,是指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我们很容易认为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对于能力高的人,在工作上表现不错,就错误地认为别人也是一样,而对自己能力突出这一特征并不敏感,当看到其他人的表现时,才会调整自己的判断,因而判断更准确。

2.4 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来自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产生偏差。

在正常的社交中,我们总希望给予他人友好的态度,正面积极的评价,而他人往往更愿意接受好的评价。

当我们听到正面的评价,就会欣然接受,听到意见建议或者批评,第一反应总是不开心的。

因此,尽管我们意识到某个评价(积极的)并不客观,仍会欣然接收,而对批评指责进行抵抗,这会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出现偏差。

03

认知的4个阶段


前几年,经过美团副总裁王慧文的转发,下面这张 假的 “邓宁-格鲁克心理效应”图,风靡朋友圈,邓宁-格鲁克效应也因此出名。

但下面这张图,并非出自并非出自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之手,创作者另有他人。


(邓宁克鲁格效应 误传图 图示 )

其人在邓宁和克鲁格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添油加醋,拉伸变形,捣鼓出这一根让人过目难忘的曲线。

它是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漫画夸张版,但无法代表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准确含义。

我们只需要牢记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含义: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产生偏差,能力较差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能力高者却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但上面这张图依旧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尤其对于认知自我于提升自我方面。

如何理解上面这张图呢?当一个人接触某个领域时,随着认知的深入与提升,他的自信心会经历4个明显的变化阶段——

第一阶段:愚昧山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一个人刚刚接触一个领域,随着他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深入,他的自信心会快速的提升,哪怕他只是一知半解。

但由于他自身的能力和眼界所限,导致他根本没有能力去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

这时候,一个人就登上了所谓的愚昧之巅,站在这个山峰的人,往往会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可以肆意评价专家的水平和作为。

例如,一些足球爱好者叫嚣可以胜任“国家男足总教练”,刚学会吹响笛子,就激动地觉得自己是个乐器天才,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阶段:绝望谷底(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到了这个阶段,就是“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怀疑人生”中“怀疑人生”阶段,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原来自己的见识其实是小得可怜,充满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认知开始倾覆般倒塌。

在绝望之谷,也就是“继续”和“放弃”的边缘,如果放弃,就注定是个失败者,如果继续,这是最难熬的阶段——而且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

绝望之谷带来更多的,是心智的成长和成熟,经历过绝望的人,做人才会更扎实更稳重,所谓见多识广,慢慢走向开悟之坡。

第三阶段:开悟之坡(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

当一个人没有沉沦在绝望谷底,那么,随着他不断成长,自信心也会慢慢地增长。

当知识和眼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正确衡量自身水平,能够看清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这是一个知识、信心、能力缓慢增长的过程,也慢慢重新构建认知的过程,

第四个阶段:登峰造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这个阶段,认知不再仅仅局限于已知、未知,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的衡量自己的水平,能够敏锐判断出,还有哪些知识是自己可以研究而获得的。

在这个阶段,他将获得与自身知识、成就相匹配的自信,已经达到领域内专家级了。

以上四个阶段,是一个人进入一个领域的必须要经过,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要积极迈过愚昧山峰,跨过绝望之谷,至少要在开悟之坡缓缓前行,终极目标是奔向“持续稳定平原”。

05

如何避免邓宁-克鲁格效应?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邓宁-克鲁格效应不是内涵攻击他人的工具,而更应该用来反观自己!

流行漫画《呆伯特》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说:

“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想法很糟糕,那么你们两人之间至少有一个人是愚蠢的,但你无法确定这个人到底是谁”

——这才是一种审慎谦逊的智慧。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误传图之所以如此流行,恰是因为许多人把这个效应当作了“挤兑他人”的武器。

很多人“宽以待己,严与律他”,把图发到社交软件展示给“某些人”看,讥讽那些站在愚昧山峰的人,对于自己却没有多大反省,可是他们却可能意识不到,这种讥讽有可能正是他们自己恰好立于愚昧山峰的表现……

那么到底谁是“愚昧”的,谁是“开悟”的呢?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加准确、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评估别人的能力,不是去找出谁才是“愚昧之人”。

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邓宁-克鲁格效应呢?

1. 学会自我质疑,减缓决策的速度

除非你是世界级专家,快速决策通常会做出有偏见不理性的决定,做出任何决策之前,可以先进行自我质疑。

这里并不是指消极地自我否定,而是在做决定之前,稍微停顿一下,问一问自己:

“这样的标准我能不能达到?”

“我是如何做出这个判断的,这个判断的准确性高吗?”

合理的自我质疑,能够帮助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更加冷静和理智,认清自己的现状,合理调整自己在该领域的能力判断。

2. 寻求外界反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其实,人们需要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

因此,适当的时候,多听听外界的评价反馈,无论是好是坏。

当然,这里我希望我们身边都能有说真话的朋友和伙伴,真诚的批评总是比客套的恭维更有益处,同样也更难听到。

有时候批评才是正确的评价,要学会辨别与接受。

3. 坚持深入学习

如果你暂时能力不足,缺乏经验或者对事物的了解还不完全,不要欺骗自己认为自己做得很好。要正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

①向更厉害的人学习你不了解的知识

我们要去向更厉害的人去学习,以更优秀的人作为标准,了解他们表现和输出的结果,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方法,不断地向他们看齐。

②在认准的领域内持续深耕

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都能从普通人变为某一领域的顶级人才。

我们认准了一个领域,要持续地深耕,才能达到专家水平,任何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经过痛苦的成长,才能有足够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总结

达尔文说:无知比博学更加自信。

莎士比亚说:愚者自以为是,智者心有自知。

你看,愚者在嘲笑智者,智者,却还在不断学习专研。

那所谓的“愚者”,未必不是我自己

邓宁-克鲁格效应告诉我们——不过分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当你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对自己的了解也会越清晰,所以请不要放弃学习~

共勉!

作者:Hiphop村 给思考留点时间

- END -

留学西班牙中介机构(西班牙萨拉曼卡留学中介造假案被曝光)

西班牙萨拉曼卡留学中介造假案被曝光中国侨网月日电据欧洲时报西班牙版微信公众号西闻报...

刘怡君(20年后再看《粉红女郎》,“四美”别具风情,还发现了青涩的杨幂)

年后再看粉红女郎四美别具风情还发现了青涩的杨幂年前一部根据朱德庸漫画涩女郎改编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