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王韬考试不第竟批判考试制度,支持太平天国,遭到清朝通缉)

最后更新 :2023-03-20 17:27:30

王韬,1828年11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里镇一个塾师家庭,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之家。王韬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然,他天资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但他对那些枯燥的八股文并不感兴趣。王韬虽然讨厌八股文,但由于自身天资聪明,记忆力超强,又加上父亲的严厉,到少年时代,他已是饱经诗书,十分博学之人了。到了1844年王韬17岁那年,他的父亲让他去参加科考。

考场设在昆山,昆山在苏州和上海之间。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乡试,他却临场发挥得很好。考卷要求学生作一篇策论。王韬凭着平日所学,引经据典,一个时辰就完成了老师的命题。他的策论很有见地,江苏学政张芾在审阅学生的考卷时,看到王韬的书法工整,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很是高兴,便给了他一个秀才。王韬做了秀才后,进入县学。


王韬虽然聪明,但他并不喜欢那种死记硬背的儒学教育方法。到了县学以后,他感到这里的一切更加枯燥。虽然父亲对他期望很大,期望光宗耀祖。但王韬到县学后,对四书五经的课程渐渐厌倦。他为此无数次地怀疑科举考试不问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唯以僵硬死板的八股文取人,使得一班年轻人整天低首下吟,毫无生气,一旦中举做官,便又蝇营狗苟,置国计民生于不顾。难道说这就是一个人的前途?

虽然王韬对科举入仕产生怀疑,但在当时他还无法放弃科举这块敲门砖。1846年秋天,江苏省3年一度的乡试在南京举行,带着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抱负,王韬走进了考场。

然而,在昆山应试中洋洋万言高中秀才的王韬这一次却吃了瘪,考卷没有引起考官大人的兴趣,所以他名落孙山了。经过这次科场的失意,王韬从此绝意科举。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他进一步看清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他由此前对科举考试的怀疑,进而发展到对整个科举制度的猛烈批判。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人大多是井蛙式的鼠目寸光之辈,他们或是迂腐苟且,或者奢靡无耻,因此声言,绝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今后一定要走一条有补于国、有益于民的人生道路。


王韬毕竟是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青年,他不会在世事激荡的近代中国,以酒色生活了却一生。1847年王韬的父亲到上海设学馆,次年王韬来到上海省亲。那时的上海已经开辟为通商口岸,王韬乘船进入黄浦江后,感到气象顿异,从舟中遥望,见“烟水沧茫,帆啬历乱……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飞甕画栋,碧栏竹帘”[1],完全是一派豪华景象。


作为一个在科第上不得志的才子,王韬很自然地认识到,在这一片繁华的沃土上,他有机会去寻求个人发挥才智的道路。最早给王韬以出路的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他聘请王韬出任墨海书馆的编校,在书馆内任职的还有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李善兰。

在墨海书馆的时候,王韬主要做书刊的编校、西方学术著作翻译等工作。当时传教士办的《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著名期刊都有王韬编撰、翻译的文章。1860年,一个偶然机会,他认识了太平天国的洪仁玕和李秀成。在墨海书馆做翻译工作的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受洪仁玕的邀请,前往太平天国访问,艾约瑟便让王韬一同前往。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洪仁玕和李秀成给王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为这个一面之缘,王韬很想给太平天国做些事情。1861年的冬天,王韬的家乡苏州南里镇已被太平军占领,他回乡看望老母亲时,太平军正准备进攻上海,王韬便用一个叫“黄畹”的假名字给太平天国献计,劝李秀成对上海要“徐以图之,缓以困之”,不能硬攻。王韬认为太平天国军队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驻守在安庆的曾国藩,然后,再攻打上海,这样可以免除后患。但是,这封信却被清兵截获。苏州的地方官员便下令捉拿王韬。所幸,王韬在外国传教士的保护下,侥幸逃脱。



[1]张海林:《王韬评传》,第 14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11 月版。

- END -

marvin手表,摩纹手表怎么样,摩纹手表属于哪个档次

摩纹Marvin莫尔顿商务手表点评查了魔纹相关的资料,品牌是一个很好的牌子,前一段时间购买了...

新加坡留学中介公司哪家好(思潮英文 | 英国留学中介排名中有哪些评价高的推荐?)

思潮英文英国留学中介排名中有哪些评价高的推荐英国是很多学生申请留学的地方在选择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