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肽(科技助力文物“涅槃重生”)

最后更新 :2023-03-03 12:02:28

古代文物在经历千百年的风雨后,有的已经褪色、残破,而我们在各种展览中看到的古代文物色彩依然鲜丽、粲然一新,那这些文物是如何涅槃重生的呢?其实,这些文物都是在“文物医生”的手中获得了新生,以“修旧如旧”的“新”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都要靠传统的修复技艺与现代文物保护科技的力量。

“万年永宝”展览——芳华单元

古代文人喜欢使用各种笺纸,各种不同工艺的笺纸异彩纷呈。清代纸张加工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宫廷中出现了各式“粉蜡笺”,以乾隆朝的作品最为精美。

那么这些精美的笺纸是如何加工出来的呢?粉蜡笺的制作工艺繁杂,通过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它由填粉、涂布、染色或砑光等工艺制成。先在纸面上涂以色粉,再加蜡砑光使纸面光滑、质地坚韧。为了更清晰、直观地看到加工工艺,文保工作者应用X射线扫描技术对粉蜡笺进行了科技检测与分析。

清 深粉色描金暗八仙纹粉蜡笺

当观赏一张乾隆时期的深粉色描金暗八仙纹粉蜡笺时,我们用肉眼只能看到表面的颜色与图案,但经过宏观X射线能谱扫描技术分析,纸张表面泥金绘“暗八仙”纹饰清晰可见,在可见光和紫外光下观察纸张剖面结构,可知此粉蜡笺纸具有集填粉、染色、涂布、描金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层结构。

八仙纹粉蜡笺宏观X射线能谱扫描图像

古代丝织品能够留存至今实属不易,而对从墓葬中出土丝织品的修复、保护与复原更是难上加难。如今大量的新科技被应用到丝织品的保护上,让我们能够一睹古人服饰材料的精美。

荒帷是用丝绸之类的纺织品制成的棺罩,在两周时期属于常见的饰棺物品,但由于年代久远,绝大部分荒帷在考古发掘中很难以完整的实物形式被发现。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荒帷,填补了中国考古史的一项空白。

汉 荒帷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荒帷面积过大,加之其在地下埋藏的时间长,纺织品受到地下水的浸泡和环境的侵蚀,存在严重的糟朽、残缺、皱褶、污染等现象。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通过揭展、清洗、微生物加固、拼对整理、针线法修复等方法进行修复与保护。其中,微生物加固尤其体现了生物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成果。

这种生物技术是一种用乳杆菌、醋酸杆菌加固无强度丝绸的生物化学方法,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乳杆菌分解丝绸上的角质化物质为糖类和有机酸,并将这些代谢产物用醋酸杆菌转化为纤维素附着在丝纤维上,从而达到加固无强度丝绸的目的。

汉 荒帷

(截图自CCTV-10《探索·发现》栏目视频)

同时,对脆弱丝织品还可以采用丝肽-氨基酸接枝加固技术,这是利用蚕丝蛋白的水解产物丝肽或蚕丝的基本结构单元氨基酸,在接枝助剂的作用下,对脆弱丝织品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有效的接枝加固。这一技术能在大幅度提高脆弱丝织品强度的同时,不对丝织物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汉 荒帷

(截图自CCTV-10《探索·发现》栏目视频)

在文物的展示方式上,可以将文保科技的学术资源、展示技术手段与艺术表达形式整合在一起,打造出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呈现方式的独特展览。

《玄武图》是陕西唐代韩休墓墓室北壁上的一幅壁画,由于其被发现时已经被盗墓者严重破坏,破碎成一百多块。在揭取搬迁及后续的加固修复过程中,依据壁画被破坏前的照片,通过高清扫描设备和高光谱对画面进行信息采集,对现场拾取的壁画残块进行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拼接和人工拼对,同时在壁画修复中尝试使用新型纳米材料,最终完成壁画的复原性修复。

唐 《玄武图》壁画

为了让观众了解这一过程,可以在展览中,在修复完好的壁画旁搭建韩休墓室的壁画复原空间,被破坏的这幅壁画被设计成整幅投影,用动画的形式让观众看到壁画从残片形态到完整修复的全部过程,既清晰又直观。同时,实物与模拟动画并列展示,达到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这种沉浸式设计,使观众能够在虚实结合之中亲手揭开文物保护科技的神秘面纱。

《玄武图》壁画修复前

先进的文保科技让文物保护工作者有了一双解读文物奥秘的慧眼,也照亮着探索古代未知世界的前行方向。文物保护工作者结合代代相传的文物修复技艺,合理有度地借鉴西方修复体系中的理论、技术和机制,发展出适合中国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最终使文物重获新生。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馆》2022年第1期

《万年永宝——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

《中国美术馆》2022年第1期

- END -

企业公益哪家强?斑小将多元化公益模式塑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公益|小将_

  网络平台、潮流元素、精神扶贫、慈善金融……近年来,呈现越来越多“不一样的慈善”,不...

马子俊(四和娱影记一:荧屏“方丈专业户”)

四和娱影记一荧屏方丈专业户有这么一位演员人高马大体型壮硕经常在各种武侠剧中出演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