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汉字中的文化丨说“衣”与“袖”)

最后更新 :2023-04-05 18:26:46

汉字中的文化丨说“衣”与“袖”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所离不开的,其中又以衣居首。衣着服饰,既具有实用性,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和审美,涉及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诸多方面,实为观察和了解一种文明与文化最直接、最便利的窗口。得益于汉字音、形、义一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通过与服饰相关的字来一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可以走近中国古人的日常,感受他们穿着打扮的冷暖好恶。

[唐]佚名《宫乐图》

“衣”中大有文化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衣”字。

“衣”字的字形演变

“衣”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形状。整个字形像一件上衣,上面的人字形部分是衣领,两侧开口表示两个袖筒,下面像左右衣襟交叠的样子。“衣”的字形从甲骨文到小篆一直比较稳定,基本保持象形写法。后来经过隶变,笔画变得平直并有连接,才失去了象形性,最终成为今天的样子。

如其字形,“衣”最初就是指上衣。《说文解字·衣部》:“上曰衣,下曰裳。”当“衣”“裳”并举时,“衣”为上衣,“裳”为下衣。例如《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衣”由专指上衣,进而又作为衣服的通称。例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韩愈《醉后》:“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再进一步,“衣”又可以指那些像衣服一样蒙覆或包裹于事物表面的东西,比如炮衣、书衣、笋衣、糖衣、花生衣等。

在古代诗词歌赋当中,能见到动植物身上各式各样的“衣”。例如: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鱼惊尾半红,鸟下衣全碧”,宋代陆游《小园独立》“新泥添燕户,细雨湿莺衣”中的“衣”,是指鸟类的羽毛。南朝梁元帝《和鲍常侍龙川馆》“苔衣随溜转,梅气入风香”,唐代白居易《营闲事》“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中的“衣”,是指苔藓。唐代李建勋《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隔纸烘茶蕊,移铛剥芋衣”,五代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中的“衣”,则是指果实的皮,等等。

[明]陈洪绶《花鸟草虫写生册》

“衣”由指衣服这种事物,进一步又可以表示“穿(衣服)”这样的动作行为,古时一般读成yì。例如《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此处的“衣”是给自己穿(衣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衣”也可以表示给别人穿(衣服),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

[宋]刘松年 宫女图

“衣”现在还作为部首使用。以“衣”为部首的字大多跟衣服有关,比如“初”的字形是用刀裁衣服,因以“裁衣之始”表示起始、开端之义;“裕”则以衣物很多来表示富足之义;“衰”最初是指用草编织的雨衣;等等。

衣着服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衣”这种最初缘于保护身体的物品,其功用早已不再止于避寒防晒、蔽体遮羞。孔子说:“(君子)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这是将仪容、仪表与礼仪修养联系在一起。屈原则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更是将个性化的服饰视为人格与情怀的象征。

“袖”中大有文化

“袖”以前写作“褎”,由“衣”和“

”组成。“衣”表示字的意义跟衣服有关,“

”读作suì,是“穗”的早期字形,此处表示“袖”的读音与之接近。“袖”另有一种字形为“褏”,改用“由”表示整个字的读音。《释名》认为,“由”兼表“手所由出入”之义,聊备一说。今天,“袖”作为规范字形,当是由“褏”演变而来。

“袖”字的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褎,衣袂。”又有“袂,袖也”。可见,“袖”“袂”同义,皆指衣袖。《诗经·唐风·羔裘》:“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描写的是一位卿大夫身着袖口镶有豹皮的羔羊皮礼服,趾高气扬的神态。《左传·襄公十四年》:“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褎。”这是春秋时期卫国一位名叫谷的官员逃回国接受审判时引用的俗谚。“狐裘羔褎”是以昂贵的狐皮为衣身,而以廉价的羔皮为衣袖,比喻整体很好而略有瑕疵。谷以此自辩,希望对方以整体政绩的好坏而非一时一事之得失来评判自己,最终得以豁免。

与今天不同的是,古代的袖子很长,垂下时手不外露。正因为如此,曹植的《美女篇》中才会有“攘袖(挽起袖子)见素手”的描写。古代诗文中所谓“长袖”“修袖”皆言袖之长。如《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曹植《洛神赋》:“扬轻袿(guī,妇女的上衣)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久立)。”东汉张衡《南都赋》:“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niè dié,小步走的样子)而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

中国古代的舞蹈特别注重并善于用飘飘长袖来表现舞者的翩翩多姿和旖旎情态。因此,古人常以“长袖”喻舞衣。如东汉傅毅《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唐代虞世南《咏舞》:“繁弦奏渌水(渌水,古曲名),长袖转回鸾(回鸾,古代舞曲名)。”有时候,“长袖”更进一步被用于借指歌舞伎。如南朝梁元帝《对烛赋》:“尔乃传芳醁(lù,美酒),扬清曲,长袖留宾待华烛。”唐代钱起《江陵晦日陪诸官泛舟》:“城南无夜月,长袖莫留宾。”

绕襟衣陶舞俑

古时的衣袖不仅长,而且宽大,因此又有“广袖”一说。《玉台新咏·汉时童谣歌一首》:“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汉代辛延年《羽林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南朝梁吴均《小垂手》:“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

由于古代的袖子长且宽大,当人情绪激动时,常做挥动、甩动衣袖等举动,也就是“奋袖”“拂袖”“挥袖”“振袖”等。例如《汉书·杨恽传》:“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褎低卬(áng,昂),顿足起舞。”元代王冕《冀州道中》:“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三国时期阮籍《咏怀》之十九:“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西晋张协《洛禊赋》:“振袖生风,接衽(rèn,衣襟)成帏。”

陈家大山楚墓帛画

那么,古代的衣袖究竟有多长呢?一则典故可以让我们得窥一二。据《汉书·佞幸传·董贤》记载,董贤受汉哀帝宠幸,“常与上(皇帝)卧起。尝昼寝,偏藉(此处指压住)上褏,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褏而起”。即使从中剪断也不致伤及肢体,足见衣袖之长。而汉哀帝宁可剪断衣袖,也不肯惊扰董贤,可见宠爱之深。

古代袖子之长大,不仅可拂、可挥、可断,还可纳物其中。袖中所藏,可以是书籍、信札等平常物品,也可以是金钱银两等贵重之物,甚至可能是武器、凶器等。南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采莲女子“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李白《赠友人三首》之二中亦有:“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基于此,“袖”由“衣袖”之义,又发展出“藏于衣袖之中”的意思。

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这是把袖中所藏金钱送人。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梅圣俞时为县主簿,一日,袖所为诗呈公。”则是将袖中所藏之诗示人。《史记·魏公子列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是用袖中所藏的铁椎攻击人。人们常说“两袖清风”,字面意思是衣袖内除清风外,别无他物,以此赞誉为官之清廉,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有人说,服饰是无言的文化。而汉字作为语言符号,通过自身的音、形、义把这种文化形态记录下来。“衣、袖、冠、冕”等常见的服饰用字,记录并串联起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最不容忽视的要素,是考古出土文物之外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刻录和见证。

◎本文原载于《月读》(作者富丽),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沈阳启德留学(启德教育将进驻烟台 做你的留学无忧管家)

启德教导将进驻烟台做你的留学无忧管家水母网月日讯启德教导团体日将在万达文华旅店召开...

2020英国留学签证90天(英国签证90天有效期)

外事邦年月全球各国最新入境政策与签证政策年月出境游的旅客要合理安排出行时间以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