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鞋(1999年河北隆化县野鸽子洞,四个少年发现神秘元代宝藏)

最后更新 :2023-04-01 03:44:39

1999年河北隆化县野鸽子洞,四个少年发现神秘元代宝藏

野鸽子洞

河北省隆化县西北境的湾沟门乡窑沟正南面有一座山,当地人称它“窑沟前山”。前山上耸立着孤零零一座突起的岩峰。岩峰的南面有一山洞,竖长方形的洞口坐北朝南,高大宽敞,光线充足,冬暖夏凉。洞内泉水汩汩,顺着石壁渗入洞下。因常年有成群的山鸽栖息于此,当地人便称它“鸽子洞”。鸽子洞地势险峻,非常隐蔽。前面百米悬崖,荆棘丛生,人无法从正面进入。只有左侧山路盘旋,一条布满碎石,宽仅容人的小路可以进洞。当地人讲,近年除偶尔有人在洞中用炸药炸山鸽以外,平时人迹罕至。

1999年1月21日,是农历的腊月初六,东梁顶村的张立满、周国海、周国振、张振川等4名少年拿着刀锯到山上打镐把(寻找适合做镐头柄把的木料)。严冬腊月,山风呼号,透骨钻心,冻得难耐的孩子们进入鸽子洞避风。一进洞中,顿觉暖意融融,他们便嬉戏打闹起来。此时,张立满见洞中央地势较高的地方露出桦树皮,还有布角,他用力一拽,竟从土夹碎石的地层中拽出一个粗布包袱。孩子们急于看到内里的东西,用刀锯锯开布包,发现是些衣服、鞋、布片、骨器,还有一些带字的纸张。他们以为是死人的东西不吉利,于是有人拿了几张字纸,有人拿了一枚铜钱,还有人拿了几件骨角器,把其他东西抛散在山洞内外,便各自回家。随后,鸽子洞里发现东西的消息便在几个村子里传开了。


时任茶棚村支部书记的韩文贵,他是1976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组建三级文物保护网时由河北省聘请的文物保护员,听过文物保护课。得知鸽子洞发现东西的消息,他敏感地意识到可能是文物,就让儿子韩伟和女儿韩艳秋上山把扔在洞内外的东西捡回来收好,又往返50多公里山路,到乡政府给隆化博物馆打电话(当时只乡政府有一部电话),博物馆的电话因欠费停机,未能联系上。此时大雪封路,班车不通,无法找人捎信。在此期间,几个文物贩子找到韩文贵家,要出高价收买出土的东西,均被韩文贵严词拒绝。直到3月份,这个消息才传到隆化博物馆。

1999年3月25日,隆化博物馆派专业人员周奉东、王晓强二人赶往湾沟门乡窑沟脑村调查此事。他俩到茶棚村东梁顶自然村时,天色已晚,只好住到茶棚村主任刘景文家里。第二天一早,二人便步行10几里山路赶到窑沟脑的韩文贵家,说明来意,韩文贵以为又是文物贩子行骗,直到王晓强拿出盖有县政府钢印的文物执法证时,韩文贵才确信不疑,便把他收集的东西拿出来,并提供一些文物流失线索。随后周、王二人不顾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在冬日夜晚的黑暗中,迎着寒风,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地逐家走访,第二天又到鸽子洞内外搜寻,两天徒步百余里,从几个孩子手中找回6件文书,一枚五铢钱和几件骨角器,连同韩文贵收藏的,共收集文物61件,于27日带回隆化博物馆。此后,隆化博物馆先后7次派人赴窑沟脑、东梁顶、湾沟门等地群众中调查走访,在湾沟门乡政府大力支持下,又先后收集到角器、银饰等几件文物。经整理修复后统计,共收集到文物67件。

那么这个包袱怎么会破土而出?根据当地群众的说法,近年有人在洞内用炸药炸山鸽时,是把炸药放在洞中央的地面上,很可能一次次地将土石掀起,使掩埋的土层越来越薄,以致埋藏的东西露出地面。人们都是在夜晚山鸽归宿后进洞燃放炸药,虽然已经露出布角,黑暗中却没人看见,最终被几个偶然进洞的孩子发现。

这个偶然的发现,却揭露了一个尘封600多年的秘藏,让世人为之震惊。

1999年5月19日,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刘东瑞秘书长,请求组织专家鉴定鸽子洞出土文物。

故宫博物院张宏源、张淑贤研究员与北京市文物商店文物鉴定专家华义武4位先生到隆化博物馆,对鸽子洞元代窖藏文物进行鉴定。专家们对每一件丝织绣品的质地、织造工艺、经纬密度、刺绣纹样、色彩、针法、尺寸逐一认真观测、分析、研究,为每件文物定名、定级。鉴定过程中,专家们对这批珍贵的丝织绣品赞不绝口。最后,当织锦被面放在案上展开时,几位专家几乎同时拍案而起,异口同声地说道:

“太珍贵了!太珍贵了!”

只见被头的鸾凤展翅相戏穿飞在黄、褐牡丹与绿叶之间,蓝的地色犹如青天,花样生动鲜活。背面主体纹样蓝、褐、白色的牡丹、莲花相间勾连,绿叶陪衬,图案密而不繁,保存完好,色泽鲜艳。专家们研究定名为“元代褐地鸾凤串枝牡丹莲花纹锦被面”。一致意见,定为一级文物。异口同声评价为“绝无仅有”,“堪称国宝”。

专家们工作了3天,共鉴定丝、棉、麻织绣品45件,其中“褐地鸾凤串枝牡丹莲花纹锦被面”、“蓝地灰绿方菱 卍 字龙纹花绫半臂夹衫”、“蓝绿地黄色龟背朵花绫半臂袄面”、“绿色暗花绫彩绣花卉饰物”、“白色暗花绫彩绣花卉饰物”等5件定为一级文物。“白绫地彩绣鸟兽牡丹枕顶”、“茶绿色绢绣花尖翘头女鞋”等19件定为二级文物。“湖色暗花绫彩绣莲生贵子带饰”等9件定为三级文物。鉴定其他杂项15件,其中“白色马尾环编鸾凤戏莲纹面罩”、“棕色马尾环编菱格纹面罩”、“驼骨雕羊首羚角觽”等3件鉴定为二级文物,其余12件定为一般文物。

根据同时出土的文书中所写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等字样,可知鸽子洞窖藏文物应属元代末年,其时间距离1368年明军进攻大都(今北京)相近,且该窖藏所在地隆化县恰处于1369年常遇春北伐元顺帝残部途中,该批文物很可能是为躲避战乱而被藏于洞中。主人身份未知,但从出土文物的种类、图案和其中的“一色服”判断,窖藏物品的主人有可能是接受了汉文化的蒙古贵族。

部分珍贵文物介绍:

蓝地菱格“卍”字龙纹双色锦对襟夹袄 元

夹袄面料为蓝色、月白色双色锦,以菱形“卍”字纹为地,与上一单元展示的宋代菱格“卍”字纹抹胸题材相近。在菱格“卍”字纹上有正反相对的龙形分排排列。对襟处刺绣花边可见有“杂宝”图案,“杂宝”亦出现于宋代,可见元人审美对宋的承继。而夹袄的配色体现了蒙古族尚白尚蓝的喜好,足见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服饰。

蓝地菱格“卍”字龙纹双色锦对襟夹袄局部

斜纹绸彩绣枕顶 元

两件枕顶从图案来看,一件绣陆上景色,假山菊花下,两只白猫嬉戏,乌蝶飞舞花丛;另一件绣池塘小景,鸳鸯游戏于石间,石上荷花飘摇,乌蝶穿插,充满盎然生机。

白绸地彩绣花蝶镜衣 元

镜衣用于收纳镜子。在米白色斜纹绸上绣有复合折枝莲花、牡丹、梅花、菊花、蝴蝶等,图案寓意吉祥。

左:彩绣鱼形粉线包 右:刺绣朵花圆形饰件 元

明黄绸彩绣折枝梅葫芦形针扎 元

葫芦,在汉文化的吉祥寓意中为“福禄”。此件针扎是实用品,葫芦底部有针囊入口,用于储存针线。下部带饰为蓝褐两色,蓝色为暗花纱,褐色为四绞罗。

球路纹丝绸饰件 元

此饰件为半成品,有绫、苎丝、绸、绢、绮、织金缎、织金锦等17种面料共24片,图案形象来源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球文(纹)。四圆相交,形成钱状图案。

绿色绢地刺绣女鞋 元北方民族掌权后,他们的女人羡慕汉人的“三寸金莲”, 但又不希望脚那么小,于是缠脚限制女人的脚长肥,不限制长长,就成了这个样子。

绿绫地刺绣花卉纹护膝 元

绿地暗花绫为菱形纹暗花,与宋制相似。图案刺绣山石、蝴蝶、花卉,形成“蝶恋花”主题画面,呈现自然祥和的氛围,是马背民族的生活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

丝路再通

蒙古人西征再次沟通了东西之间的往来。两宋未能顾及的西域又一次与内地相连。随着西亚、中亚工艺技术和审美文化的再次东渐,工艺美术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织金锦和撒答刺欺再次出现在织绣作品中。

伴随丝路再通的,还有由边疆传入长江、淮河,以及黄河流域的植棉纺织技术,它为解决广大百姓日常衣着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新材料,更好地解决了普通百姓保暖与舒适的需要。自此,布的概念不再只是麻织物,而更多时候作为棉布的简称沿用至今。


棕色方格纹马尾编眼纱(面罩) 元

纳石失 白色凤穿牡丹纹马尾编眼纱(面罩) 元

纳石失是波斯语或阿拉伯语“织金锦”的音译,但并非所有织金锦都被元人称为纳石失。纳石失通常是特结类织金锦,它有两组经线,一组经线与纬线相交构成地组织;另一组称为特结经的经线专门用于固定起花的金线。这件眼纱中部为白色马尾编成,以莲花为中心对称编有凤鸟,形成与中亚生命树两侧动物相对的形象相似的构图,两侧为织金锦,因年代久远金已剥落,露出羊皮,可知当时织金锦是皮金工艺,与纳石失相同。

划时代的方寸苎丝 百纳枕顶 元

此件枕顶由各色面料拼合而成,中间一块为柿蒂纹织金锦,其余面料均为纯色或暗花,其中右下角一块为“棕色杂宝禽鸟纹苎丝”,“苎丝”也写作“注丝”、“纻丝”,即后世所称的“缎”,其表面浮线较长,面料光滑平顺并有光泽,宋代已有苎丝技术,但作为面料流行却在元代,可能与蒙古族喜爱一色衣服有关,苎丝既可以用暗花保持一色,又显得华美光亮。元代苎丝的流行,使高档丝织品格局发生变化,此后明清两代,“缎成为高档丝织品的主流。

百纳枕顶 元

中心缠枝花外侧有花叶墨线稿,可知这是一件半成品。左上角有明显图案的一块,为米色暗花菱地织金锦,所织图案为麒麟。织金锦并不固定使用某一种织物为地,绫、绮、缎(苎丝)等都是可用于制作织金锦的材料。

湖蓝色暗花绸彩绣婴戏花卉纹腰带 元

腰带两侧的湖蓝色暗花绸里衬麻布、棉纸,双面彩绣串枝莲花、牡丹、梅花、桃花、童子坐莲、童子执莲、蝴蝶、双雁等图象,是在延续宋代“一年景”的基础上,结合了佛教文化、世俗文化的产物。蒙古人崇尚白与蓝,在13世纪法国传教士鲁不鲁乞《东游记·出使蒙古记》中记载“所有妇女都跨骑马上……她们用一块天蓝色的绸料在腰部把她们的长袍束起来……”,该物与文中描绘的腰带相似。

最早的织金罗 湖蓝色云纹织金罗 元

宋代与西域联系不畅时,织金织物也变得鲜见。蒙古人西征再次与西方建立联系,加上民族喜好,织金织物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织金罗实物,可能是带襕罗织物的剩余材料制成的装饰,织金所用片金为羊皮背面贴金箔。

服用面料的革命 白棉布束腰窄袖大褶袍 元

元初,国家的统一和西域工匠到内地生产,加速了边疆植棉纺织技术向内地传播。黄道婆将海南纺棉织布技术传到松江地区,使棉纺织水平迅速提高。植棉纺织的发达促成了中国人服用面料的革命,质地柔软、坚固耐用、价廉物美的棉布逐渐取代了麻和丝织物,成为百姓主要的服用面料。此袍为元代特有的裙状袍服,为“一色服”。

这件看似平常的棉质大褶袍,竟是当时难得的耐用、廉价的服装。见证了面料的革命,由此可见,之前的服装面料非麻即丝绸,不是穿着舒适度欠佳,就是成本昂贵且不耐穿。

这件有破旧的大袍,当年被主人当作“包袱皮”包裹此前展示的一批服装等物品。据志愿者介绍,主人那时北逃途中,把这个“包袱”藏在河北省隆化县鸽子洞窖,推测主人想等回来时取回。几百年后,一群孩童在鸽子洞一带玩耍,无意中踢到一个包裹,小朋友们想捡其中的”值钱“的东西,把”包袱“扯开,不管”包袱皮“是否损坏,把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拿回家,扔下”不值钱“的一堆衣物,为考古人员留下了这方面有价值的史料。


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出土文物总计67件。专家鉴定,一级品5件,二级品23件,三级品11件,国家珍贵文物占60%。保护这处遗址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文物保存环境等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因此,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部分信息图片来源:?美篇号王晓和《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第3辑》《艺术品鉴》等

- END -

留学申请时间(英国留学申请时间)

英国留学申请规划时间线来了申请攻略速速收藏这个寒假过后基本上只有一个大三下半期暑假...

留学加拿大新政策(加拿大留学政策最新2021)

年加拿大旅游签证与移民政策分析和展望报复性出国潮已经涌起如果你在未来有办理加拿大长...